第151章 挪不開的大山
冉七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1章 挪不開的大山,驚!嫡公主她每天都在逆天改命!,冉七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番話說得可謂是滴水不漏,一時間許多圍觀的百姓神色也都和緩了不少。
加上雖然張聘官聲一般,甚至百姓常暗中稱呼他張饕餮,意思是說張聘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就如同上古兇獸饕餮一般。
但張玘反倒是和他的父親不同。
他一直以來都是溫和禮下的模樣,名聲極佳,在外素有瓊文公子的美譽。
瓊,美玉也,足可見兩江文人對其的推崇。
之前兩江蝗災,張玘號召官學學生辦了一場雅會,變賣字畫籌集銀子,素日裡從不輕易作畫的瓊文公子,卻為了百姓日夜以繼畫了三十多幅畫,換來了數萬兩銀子,為當時宛陵一代因著蝗災損失慘重的百姓解了燃眉之急。
故而雖說張玘是張聘的長子,但對於張玘說的話,這些百姓倒還是能夠聽幾句的。
“瓊文公子所言有理,不如便去請巡察使大人裁定!”
“是啊,那是皇都來的大官,代表陛下巡察兩江的!定會為我們做主的!”
人群內,提前安排好的幾個人立刻開始起鬨抬氣氛,百姓們被這麼一鼓動,也都紛紛贊同。
“是啊是啊!請巡察使大老爺為我們做主!”
“為我們做主啊!”
百姓們心中如何不會有怨言?
雖說他們大多是居住於城內的百姓,相比起城外那些日夜勞作的農戶,日子能略微好過些。
此次水災,他們所受的波及也能略小一些。
但堤壩決堤之後,城外的耕田盡數被淹,城內的糧食一夜之間漲到了天價,他們難道看不到嗎?
他們也是有親眷族人的,也有人的家人在城外耕田謀生,他們也是普通的老百姓啊!
在皇都賑災銀糧到達之前,他們可是在這宛陵的大街小巷都隨時可見哭泣的災民的。
更何況,兩江難道是從這次水患才徹底爛掉的嗎?
他們之前每日兢兢業業的勞作,病了都不敢去瞧大夫,只能硬生生扛著,都已經辛勤到了這個份兒上了,他們的日子有好過嗎?
各式各樣的名目盤剝,今日交這個稅賦,明日交那個銀錢。
原本朝廷規定只是交田賦和戶賦,且兩樣並不疊加。
即有耕田者,需得按田畝交納地稅糧食。
大雍的田賦,是二十納一。
即收穫了二十斤的糧食,便需要向官府交納一斤糧食作為田賦。
比起前朝十納三的沉重田賦,大雍如今的稅賦,於耕種者而言無疑是可以休養生息的。
而從事耕種外的其他百姓,則是每戶按資產交納戶稅。
大雍戶法將全國戶按其資產分為上、中、下三等,三等內再劃三等,共九等。
按戶等高下徵收不同的稅錢,成為定製。
三年一大稅,每年一小稅。
其中,上上戶的稅錢不過每年四千文,便是大稅之年也不過六千文。
而下下戶小稅之年的稅錢是三百文,大稅之年便升到了五百文。
這個稅錢的要求,既能每年為國庫徵收足夠的銀錢用以官員俸祿和軍餉支出,也能夠讓各地百姓不至於負擔過重,能夠留足餘地休養生息。
但朝廷的規定是朝廷的規定,兩江這些年,慢慢也有了自己的規定。
在朝廷規定的田賦和戶賦之外,兩江更有布匹賦、商賦、伶人賦等各種名目繁多的賦稅。
往往一個人身上,細究起來要擔上四五種賦稅。
一種賦稅徵收的銀錢或許不多,但四五種疊加起來,卻足以讓百姓一年到頭的辛苦勞作到最後一無所有,甚至還要倒欠官府許多銀錢。
不是沒有人想過去皇都告御狀。
但是,一則這些多出來的賦稅,很大一部分被用來維繫皇都的關係,普通百姓便是去了皇都,也根本是求告無門。
就算有官員願意幫忙,奏報的摺子也根本到不了御前便被截了下來。
另則,這些賦稅被官府以各種名目巧妙分給了各個豪族世家負責,收繳上來的賦稅,官府會按照比例與這些世家豪族瓜分。
哪怕只是千百分取一,更有無數世家參與進來瓜分這些利益,但幾十年累積起來,這依舊是一筆十分駭人的數目。
都得了利益,誰願意有人來打破兩江的“平靜”。
兩江的一些年輕人,甚至都不知曉,其實他們揹負的那些繁重賦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