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昊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072章 大儒宋茂,逐鹿南北朝,何昊遠,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宋茂最後對楊禹一拜時所說的話,細究起來多少有些大逆不道,從東晉朝廷的角度來說,楊禹擅自選官本身就不合法,以考試方式選拔官員更是違背了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若以孤懸在外,權宜行之還勉強能說得過去,但宋茂一下子把這場考試推到了儒家正統的高度上,這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

按理說宋茂身為大儒,理應擁護東晉朝廷的正朔地位,不該說出這樣的話來。

但回頭一想,卻也不奇怪,首先晉朝得位不正,要是得位之後能把天下治理好也就罷了,偏偏很快就鬧出八王之亂,搞得天下十室九空,終至胡人趁虛而入,引來百餘年的浩劫。

再加上永嘉南渡之後,東晉朝野推崇老莊,嗑藥成風,蔑視禮教,動輒脫衣赤體亂舞,門閥望族將皇帝視為木偶,這些行為在宋茂這些尊崇三綱五常的大儒眼裡,是絕對難以接受的。

或許也正因為如此,這百餘年來,就沒有一個河西大儒南下投奔東晉小朝廷過。

同時,這大概也是宋茂為什麼把楊禹這次以經義取士看得這麼重,為此不介意說出一些犯忌的話來的原因。

楊禹注意看了一下寧壽之,卻見他沒什麼反應,當初劉裕派他來,自然有制衡楊禹的意思,但寧壽之想要制衡楊禹,前提是劉裕能控制住關中才行。

寧壽之顯然很清楚自己的處境,因此一向很少發表意見,楊禹對他也是聽之任之,先觀察著再說。

考試選官的事就這麼定了下來,經義方面的試題由宋茂出,策論由楊禹出。

楊禹其實是支援考經義的,因為楊禹卻認為儒學對華夏文明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三綱五常,這套思想有其不足之處,乍看起來也有些虛偽,畢竟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是人之常情,在利益面前,所謂仁義禮智信很多時候被看作一文不值。

但不管如何,只要儒家思想成了主流,那它就能產生一個無形的道德框架和凝聚力,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一個國家的內耗,有利於形成一個大一統的文明型國家。

至少楊禹找不到另外一套更適合這個時代的思想了。

正月底,自沈田子殺王鎮惡,王修殺沈田子,以毛修之頂替王鎮惡為安西司馬,命傅弘之率五千人守池陽,赫連璝集三萬大軍強攻池陽不下,縱兵大掠周邊郡縣,傅弘之率軍趁敵軍渡江之機,於寡婦渡擊敗軍夏,俘獲三百餘人,取得了與夏軍開戰以來首場勝利。

捷報傳入長安,劉義真大喜,設宴歡飲,賞賜無度。

長史王修知道此時遠未到慶祝的時候,赫連璝雖受挫,但對夏軍的整體實力傷害不大,敵強我弱的整體形勢沒有根本性改變。

如今夏軍已攻佔了潼關和青泥,長安與後方的往來要道已被截斷,想得到後方支援已非常困難。

要想守住長安,擊退赫連勃勃,只能靠自己,那麼必然要招募訓練更多計程車兵,要招兵,就要打製兵器盔甲,籌措糧草物資,哪樣不是耗費巨大?

照劉義真這般賞賜無度,不用赫連勃勃來攻長安,自己就支撐不了多久了。

於是王修把劉義真給左右的賞賜加以裁減,這卻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不停在劉義真面前說王修的壞話。

在劉裕諸子中,劉義真算是最有靈氣最聰穎的一個,劉裕也很喜歡這個兒子,這次把他留在長安挑大樑,未嘗沒有把他當成接班人來培養的意思。

再有就是劉裕東歸時留王修做長史輔佐劉義真,而不是留謝晦或他人,這其中除了王修是關中人,且精明強幹外,或許也有更長遠的考慮。

劉義真很聰慧,但他的聰慧卻沒有用在軍政之上,他喜歡詩詞歌賦,喜歡清談,遊山玩水,因此與謝靈運、顏延之、慧琳、蔡茂之等過從甚密,而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多出身於名門望族。

如果劉裕真有心把劉義真培養成接班人,那麼他就不得不考慮望族與寒門之間的平衡。當初留王修和王鎮惡一文一武輔佐劉義真,或許就是想提前做點平衡。

但劉裕肯定沒想到,王鎮惡竟那樣死在了沈田子手裡,眼下剩下一個王修,只怕獨木難支了,畢竟劉義真身邊多是望族子弟,別說王修裁減了劉義真給他們的賞賜,就算沒有這些事情,他們也會不停地在劉義真面前攻訐王修。

王修為了守住長安盡心竭力,而在眾人攻訐之下,劉義真卻對他日漸疏遠,長安的形勢,也在一步一步的滑向深淵。

此時秦州的形勢也不容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異維度遊戲

最終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