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昊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072章 大儒宋茂,逐鹿南北朝,何昊遠,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末啊!”
楊禹就知道,這事一旦傳開,必定引來各方注意,至此,他還是不死心,想盡量低調處理:“宋老,宋老您別激動,你聽我說,你說的這些,應該由陛下去推行,我只是一個小小的太尉參軍,如今秦州孤懸才外,原有官吏又都出自於羌秦舊部,多不適用,不得已才自作主張,想以考試的形式重新選拔一些官吏,恢復秦州治理,以免為四方強鄰吞併,宋老,您說的這些命題過於宏大,哪裡是我一個小小的太尉參軍能擔待得起的呀?”
宋茂立即口沫橫飛地反駁道:“如何擔待不起?你既然首開考試選官之先河,便應當為天下樹立一個正確的榜樣,你若執迷不悟,舍大道而求於術,老朽便是千刀萬剮,也堅持不答應。”
靠,這老頭也太生猛了,楊禹不禁大為頭痛,他當然知道老頭說的有其道理所在,在他所到的那個奇異的世界,中華文明傳承到後世兩千年能凝而不散,儒家文化當居首功。
他只是不想這個時候把事情搞得太大,想以溫水煮青蛙的方式一步一步來,以免引來不必要的麻煩,但宋茂這種人顯然不這麼看,他們是恨不得明天儒學便重新一統天下啊。
楊恩知道楊禹的心思,也跟著勸道:“宋老,您別激動,考試之事不是不可商量,您是隴右大儒,德高望重,若是急壞了身子,我等罪孽可就深重了,您坐,您坐。”
“茲事體大,若沒個定論,老朽如何能安坐?”宋茂一副慷慨就義的樣子。
楊禹真怕他一個血衝腦倒在堂上,那樂子可就大了,這種人雖然不握權柄,但影響力巨大,甚至可以說關係到人心向背,特別是在隴右這種胡漢雜居的地方,要推進漢化更少不得這種人。為此,楊禹最終不得不說道:“宋老,之前是楊禹目光短淺,考慮不周,您是隴右大儒,德高望重,學貫古今,既然您這麼說,楊禹自當虛心受教,躬行踐履,這次考試便按宋老的意思,以經學為主,策論為輔吧。”
一聽楊禹這話,宋茂激動不已,他端正衣冠,躬身九十度給對楊禹一個長揖:“老朽雙眼未瞎,老朽雙眼未瞎啊!吾道復興有望矣,明府在上,請受宋茂一拜。”
“宋老,您這是做甚,快快請起。”
宋茂最後對楊禹一拜時所說的話,細究起來多少有些大逆不道,從東晉朝廷的角度來說,楊禹擅自選官本身就不合法,以考試方式選拔官員更是違背了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若以孤懸在外,權宜行之還勉強能說得過去,但宋茂一下子把這場考試推到了儒家正統的高度上,這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
按理說宋茂身為大儒,理應擁護東晉朝廷的正朔地位,不該說出這樣的話來。
但回頭一想,卻也不奇怪,首先晉朝得位不正,要是得位之後能把天下治理好也就罷了,偏偏很快就鬧出八王之亂,搞得天下十室九空,終至胡人趁虛而入,引來百餘年的浩劫。
再加上永嘉南渡之後,東晉朝野推崇老莊,嗑藥成風,蔑視禮教,動輒脫衣赤體亂舞,門閥望族將皇帝視為木偶,這些行為在宋茂這些尊崇三綱五常的大儒眼裡,是絕對難以接受的。
或許也正因為如此,這百餘年來,就沒有一個河西大儒南下投奔東晉小朝廷過。
同時,這大概也是宋茂為什麼把楊禹這次以經義取士看得這麼重,為此不介意說出一些犯忌的話來的原因。
楊禹注意看了一下寧壽之,卻見他沒什麼反應,當初劉裕派他來,自然有制衡楊禹的意思,但寧壽之想要制衡楊禹,前提是劉裕能控制住關中才行。
寧壽之顯然很清楚自己的處境,因此一向很少發表意見,楊禹對他也是聽之任之,先觀察著再說。
考試選官的事就這麼定了下來,經義方面的試題由宋茂出,策論由楊禹出。
楊禹其實是支援考經義的,因為楊禹卻認為儒學對華夏文明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三綱五常,這套思想有其不足之處,乍看起來也有些虛偽,畢竟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是人之常情,在利益面前,所謂仁義禮智信很多時候被看作一文不值。
但不管如何,只要儒家思想成了主流,那它就能產生一個無形的道德框架和凝聚力,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一個國家的內耗,有利於形成一個大一統的文明型國家。
至少楊禹找不到另外一套更適合這個時代的思想了。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