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昊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035章 時也,命也,逐鹿南北朝,何昊遠,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劉裕幾個兒子中,長子劉義符性格跳脫,遊戲無度;次子劉義真比較聰明,又長得丰神秀徹,本來更得劉裕喜歡,但誰知劉義真的聰明勁卻都用在結交文人僧道,吟詩問道上去了。

這自然不是劉裕所願看到的,時至今日,連九錫他都讓王弘回去要了,對將來的繼承人劉裕自然也多了些思考。

這次帶劉義真出征,就是想讓他出來歷練歷練,現在倒好,兒子不問和約只談詩賦,這已經完全背離了劉裕帶他出來的初衷。

廳中此時只有太尉從事中郎傅亮和後將軍孔靖陪坐在一旁,傅亮雖然也是出身官宦之家,但算不上頂級的名門望族,他文章寫得好,劉裕的文書都是由他起草,因此陪在劉裕左右最多的便是他。

談到劉義真出城迎接楊禹之事時,傅亮見劉裕眉頭不展,便勸說道:“劉公,楊禹傳出的幾首詩頗有鏗鏘之氣,剛健豪邁,自成一派,與那些以清談為樂,沉迷山水的文人迥然不同,二公子對這些詩如此推崇,倒也不見得是壞事。”

劉裕先是點了點頭,接著又搖頭道:“詩是好詩,但楊禹此人……”劉裕對楊禹這個人一直心存疑慮。

傅亮想了想,分析道:“劉公所慮不無道理,楊禹為求脫罪,不惜向劉公進那驚人之語。出使鮮卑期間,打傷押伴使,大鬧上黨郡,智退拓跋曜,縱觀其所為,雖有急智,但亦不守成規,說是膽大妄為亦不為過。”

傅亮對楊禹的評價,劉裕感覺很恰當,不錯,楊禹這個人的所作所為,給他的感覺就是有些膽大妄為,這種人最不易駕馭,讓他有些不放心。

孔靖介面說道:“楊禹在魏國的種種所為,雖有劍走偏鋒之嫌,但也有為達成使命,置自身安危於不顧的一面,是以,劉公不宜過於苛責。”

其實劉裕也知道,身為上位者不能感情用事,賞罰分明才不至於讓手下人寒心。加上傅亮這一勸,劉裕也就想開了。

楊禹年方弱冠,行事有些越軌說來也符合年輕人衝動、不計後果的特性。

再者,楊禹毫無根基,就算他膽大妄為又能翻起什麼風浪來?

想到這些,劉裕初時那些疑慮便也談了許多,反而是楊禹有關遷都洛陽以及開鑿大運河的建議,又一次浮上了劉裕的腦海。

使團回到洛陽的當日,楊禹與寧壽之便得到了劉裕的接見,其時劉裕一干幕僚謝晦、傅亮等皆在場。

聽完楊禹二人的彙報,劉裕和顏悅色地說道:“你二人奉命出使,歷經磨難而能揚威於索虜之廷,終不辱使命,容後本太尉自有賞賜。”

楊禹作揖道:“此次能與拓跋鮮卑達成和約,全賴太尉虎威,以及眾將士用命,我等實不敢居功。”

謝晦臉上帶著幾分不屑,說道:“你倒還有幾分自知之明,你出使之前,說能透過崔浩遊說拓跋嗣,結果到了平城卻毫無作為,若非太尉命眾將士登岸大敗索虜大軍,憑你這三寸之舌,談何和約?”

楊禹這次沒有反駁,他起程時,晉軍就把滑臺城給佔了,這種情況下,腦子稍為正常的人都知道,不可能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魏國借道了。

而且崔浩就已經勸阻過拓跋嗣,結果拓跋嗣執意要興兵南下,楊禹再去找崔浩也沒有意義了。

這次能達成和議,確實不是楊禹的功勞,但沒有功勞總有苦功吧?

想當初去的時候,兩國關係正緊張,楊禹他們可是冒著被鮮卑人拿來祭旗的危險出使的,現在謝晦這麼說等於是把他們所有的付出都抹殺掉了。

楊禹看了看副使寧壽之,寧壽之才是整個使團中劉裕最信任的人,但此時寧壽之卻裝死了,好像謝晦說的和他沒有任何關係似的。

謝晦接著侃侃而談道:“太尉,如今石門水口已為我軍控制,加上雨季即將到來,今後我大軍糧草可走汴水,不虞再受索虜威脅,而索虜性如豺狼,自來不知信義為何物,是以,屬下認為,這份和約不要也罷。”

石門水口位於滎陽附近,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水運節點,溝通淮河和黃河的幾條水道,汴水、睢水、穎水都需要從石門水口分流黃河水,這些河道的水位才足以保障船隻通行。

當年桓溫二次北伐收復洛陽,糧草輜重就是經汴水轉運。也就是從那以後,北朝不管是誰控制了滎陽,通常都會封死石門水口,以阻滯河道,防止晉軍利用水道北伐。

之前劉裕大軍是由淮河入泗水,經桓公瀆入鉅野澤,然後走濟水經四瀆口進入黃河,這樣船隻就要在黃河上航行很長的距離才能到達洛陽,一路上就隨時會受到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神級都市霸主

筍尖魔菇湯

八零重生,撩漢養崽致富忙

花間茶舍

獵蟲傳

笨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