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昊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005章 大忽悠,逐鹿南北朝,何昊遠,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如果說楊禹的話還比較含蓄,那麼謝晦的九錫論一出,就使得在座的所有人不得不表態了。
而王修等人此時悄悄望向孔靖,孔靖已年近七旬,是在座諸人中年紀最大的,而且他與劉裕私交甚厚,北伐前本已致仕,一聽說劉裕要北伐,又主動請纓跟隨出征,劉裕亦欣然任命其為太尉軍諮祭酒、後將軍,對他的敬重可見一般。
孔靖撫著花白的鬍鬚,深深地看了謝晦一眼,才對劉裕說道:“太尉天賦異稟,精貫朝日,氣凌霄漢,資質非常人可及也,所謂花甲之年,大可不必放在心上;至於備九錫,以太尉之豐功偉績,自然是當之無愧。”
孔靖的話雖然比較保守,但也等於是明確表態了,見孔靖也如此,王弘也便跟著說道:“自桓玄篡逆以來,太尉大殲群慝,再造晉室,內平叛亂,導德明刑,外滅諸胡,申威龍漠,眼下更是一舉掃蕩中原,克復舊京,以太尉不世之功,朝廷確應顯答群望,允崇盛典。”
王弘與謝晦,一個出身琅琊王氏,一個出身陳郡謝氏,正所謂(山陰)道上桂花初,王謝風流滿晉書,這可一點沒誇張,可以說沒有王謝兩家,就沒有東晉百年曆史。
雖然現在王謝兩家已不復王導謝安在世之時的權勢,但仍是數一數二的世家望族,而王弘與謝晦又是王謝兩家年輕一輩中的代表人物,他們的表態,有著極強的象徵意義。在座的其餘人等自然是紛紛跟進。
劉裕對此沒有表態,這樣的事,他自然不好開口表態,眾人議論完之後,劉裕不作可否,輕輕揮了揮衣袖,示意大家先退下,自己拿起案上文牘繼續看了起來。
上午退出大堂之後,楊禹表面鎮定,但難擴音著份心事,他那番話雖然是實話,但也正因為是實話,所以才有巨大的震撼力,誰也不敢保證劉裕不會炸毛啊。
直到臨近黃昏,劉裕的近衛白直隊親兵出現,帶楊禹單獨去見劉裕,楊禹的心才真正落到實處。
仍是那座大堂,此刻只有劉裕一人在坐,西斜的夕陽從捲起簾子的窗戶照進來,正好照在劉裕面前的長案上,正常情況下難以看到的細小塵埃在光線中飄動著。
靜坐於光線之後的劉裕讓人看不太清楚,彷彿間,楊禹感覺他就像一隻隱伏於光線之後的猛虎。
楊禹見禮之後,靜待劉裕發話,他注意到劉裕桌上文書的字都寫比較大,據說這是劉穆之給他的建議;
劉裕貧寒出身,小時候沒讀過什麼書,字寫得不好,劉裕擔心會受到手下官員恥笑,劉穆之就對他說,劉公您就把字往大里寫,這字一大,自然就有了氣勢。
看來劉裕真是採納的劉穆之的建議。楊禹沒有恥笑劉裕的意思,但想想劉穆之的建議,還是忍不住為之莞爾。
劉裕沉默了好一會兒,才以拇指輕輕搓著中指說道:“我不喜歡故弄玄虛的人。”
“楊禹不敢,楊禹今日句句皆是大實話。”
劉裕面色平靜地看著他,但那久居上位者自然形成的氣勢,卻給人以巨大的壓迫感,不過由於他的大字,楊禹感覺這種壓迫感小了些。
劉裕放下手,中指在桌上輕輕點了幾下,徐徐道:“眼下這局勢,此番若能滅秦,關中仍若孤懸於外,加上拓跋鮮卑盤踞河北,威脅中原,然朝中百事紛繁,屆時我或許真難以久留關中,然關中人心未定,群狼環伺,你說說,屆時如何才能守住關中?”
楊禹想了想,還是實話實說道:“若關中人心未定,太尉便行班師,在下以為要守住關中……不易。”
劉裕沒有什麼表示,顯然在等楊禹的後話,楊禹只得說道:“除非太尉能力主遷都洛陽,才足以震懾群狼。”
“遷都洛陽?”劉裕喃喃而語,遷都洛陽毫無疑問非常利於穩住關中,而且,建康偏於江南,要想繼續進取,一統天下,遷都洛陽更是非常必要的。
但問題是這百餘年來,中原歷經戰亂,民生凋零,洛陽城幾經戰火,損毀嚴重;加上黃河以北已為鮮卑所有,鮮卑大軍如巨石懸頂,此時要遷都洛陽,阻力太大了。
“要遷都洛陽,阻力巨大是必然的,但於太尉而言,這未嘗不是一個掃淨屋子再請客的機會?”
“嗯?說說。”
“江南為豪門望族共治已百年,這些豪門望族盤根錯節,如同一張無形的大網,太尉也難免處處受其掣肘,太尉要想大有作為,最好是先跳出這張大網,這便是遷都洛陽。當然了,中原歷經戰火,民生凋零這是事實,所以在下建議在遷都洛陽之前,開挖一條大運河。”
“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