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東下之策
聽風煮雨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9章 東下之策,反清:從金田起義開始,聽風煮雨夜,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奕即便要東下廣東,也不會是現在。
等太平軍出廣西,入湖南,攻武昌,殺奔江南,將清廷的注意力全部牽扯到他們身上的時候,才是李奕東下廣東,讓粵桂合流的最佳時機。
所以,李奕開口說道。
“東下廣東之策不錯,但東下廣東是我軍要實行的長期戰略,而不是短期戰策。”
“從長久來看,東下廣東幾乎是最適合我軍的發展方向,但短時間內來看,行不通。”
語罷,稍微頓了頓,李奕開始解釋為什麼東下廣東不可行。
“一但我們選擇東下廣東,那清妖必然將注意力從太平軍主力轉向我們。”
“到時候,我們就需要直面兩廣地區的清妖主力。”
“而這,是我們所無法抵擋的。”
說句不好聽的,李奕現在還是太弱了。
他手上一共就八百戰兵,這八百人就算是全身是鐵,又能捻幾根釘?
一但清軍全力圍剿,他們扛不住的!
眾人聞言,不由得為李奕的清醒而吃驚。
旋即,王安詢問道。
“那總制你的意思是?”
李奕略微沉吟一陣,然後開口說道。
“東下,但不能直接殺向廣東。”
“我的建議是我們可以去岑溪一代發展。”
語罷,李奕命人去一幅輿圖上來。
待人將輿圖掛好之後,李奕這才指著輿圖說道。
“我之所以選擇岑溪為我軍的落腳點,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就是岑溪只是一個縣,而非州府,我們即便佔下來,也不太顯眼。”
“二是因為岑溪背靠雲開大山,若清軍主力進剿岑溪,我軍可以退入雲開大山,暫避鋒芒。”
“其三,便是因為岑溪距離廣東很近,若局勢有變,我軍可以北上梧州,沿西江東進,殺入廣東,甚至直驅廣州城下。”
“其四,便是因為淩十八所部義軍正在鬱林州一帶活動,我軍若能進抵岑溪,便能和淩十八所部相互策應,分攤清軍所帶來的軍事壓力。”
淩十八,原名凌才錦,廣東信宜人,也是拜上帝教的一員。
曾經被馮雲山吸收入教,然後回鄉組織起義。
在金田起義之後,他同樣接到了團營令,率軍從廣東信宜前來廣西準備和太平軍主力匯合。
現在應該是正在鬱林州一帶活動,準備北上潯州。
歷史上,太平軍自武宣東鄉突圍北上時,淩十八便率部進攻鬱林州,藉此來吸引清軍的注意力。
為太平軍北上突圍分擔了極大的軍事壓力!
只可惜,當時的太平軍所面臨的情況實在是過於危急,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接應淩十八所部。
在自己北上突圍的同時,將淩十八所部落在了鬱林州,進而間接導致了淩十八所部的覆滅。
但是,如果李奕能夠和淩十八相互策應,或許便能夠改變淩十八所部的結局也說不定。
還有一點李奕沒說,那就是岑溪的礦產資源較為豐富。
他可以募集岑溪的礦工成軍,也可以利用岑溪的資源來發展初步的工業,建立自己的軍工體系。
別的不說,李奕覺得自己最少也得先建立一條子彈生產線才行。
否則的話,全靠面板商城補充,長久來看肯定不是個辦法。
眾人聽完李奕的講述,齊聲應道。
“總制英明!”
李奕微微頷首,然後說道。
“傳令全軍,各部各自修整,待到明日,大軍便行東下。”
諸將聞言,再次齊聲應是。
之所以不在潯州多停留一段時間修整,主要是因為李奕有些擔心武宣方向的清軍主力反撲。
否則的話,留在潯州一段時間整兵其實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李奕略微沉吟一陣,然後繼續吩咐道。
“各部切記注意維持軍紀,不可隨意滋擾百姓,但有姦淫擄掠,破壞軍紀者,一律軍法從是,絕不留情!”
“醜話說在前頭,到時候,誰來我這裡求情也沒用!”
在吩咐完這些之後,李奕揮手示意諸將退下。
旋即,他又命人喚來了範希元,對他吩咐道。
“有勞範先生跑一趟,在潯州城內外為大軍收集船隻,募集水手水兵,組建一支水營。”
“現如今大軍在南方作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