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決策
聽風煮雨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5章 決策,反清:從金田起義開始,聽風煮雨夜,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沒有解決洋人的威脅,或者擁有一支足以禦敵於國門之外的強大海軍之前。
沿海對於大唐來說其實就是弱點。
多一座沿海城市,就多一個弱點。
所以,左宗棠並不建議唐軍繼續東下,拿下上海。
即便現在的上海小刀會已經答應了大唐的招安!
他也不建議唐軍繼續東下!
能夠拿下江寧,殲滅清軍在江南的主力,唐軍此次的東征計劃的既定目標便算是圓滿完成。
再行東下,那就是節外生枝!
等這次大唐與洋人的戰事打完,解決完這個後顧之憂,唐軍再東下也不遲。
其餘眾人聽聞此言,卻是有不同意見。
趙祥站出來說道。
“啟奏王上,微臣有不同意見。”
“江南乃是清廷之財稅重地,現如今清軍主力被我大唐殲滅,江南腹地一片空虛,我軍若不東下攻取江南全境。”
“那豈不是在縱虎歸山,給清廷積蓄實力,捲土重來的機會嗎?”
一旁的白遠欽也是附和。
“王上,末將贊同趙軍長的意見。”
“江南就在眼前,唾手可得,不取豈不可惜?”
“一但清妖乘此時機,於江南再度組織兵馬負隅頑抗,那我大唐豈不是要再打一次東征?”
“浪費的人力物力怎麼算?”
趙祥和白遠欽都是軍將,他們自然是支援繼續東征的。
因為只有繼續東征,他們才能從中繼續獲得功勞。
這是最樸素的道理!
後勤司司長葉致勝開口說道。
“趙軍長和白參謀長的意見葉某不敢苟同。”
“我軍繼續東下容易,可南京城的災民怎麼辦?”
“不先安置好這些災民,大軍就冒然東下的話,萬一南京出了民變,誰能擔待的起?”
李奕改江寧為南京,擺明了是準備以南京為都,估計很快就會下令將行在從廣州遷至南京。
在這個檔口上,若是南京鬧出民變,這對大唐來說可不是什麼好事。
軍帳內,兩撥人各執一詞,相互爭論著。
李奕則是始終一言不發,蹙眉沉思。
片刻之後,見他們吵的差不多了,李奕拍板決定道。
“此次我大唐的東征戰略大致結束,不宜再節外生枝。”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軍就要止步江寧。”
“我軍各部立即籌備一下大軍東下進一步攻取鎮江和揚州的戰事,此次東征,以攻取鎮江和揚州為終點。”
“待攻下鎮江和揚州之後,大軍主力便啟程回返廣州!”
李奕之所以如此決斷,原因有多方面。
一是因為隨後李奕便準備宣佈,大唐定都南京,並準備自廣州遷都南京的事宜。
李奕準備要藉此來表明自己決心北伐,南北一統,絕不偏安的態度。
也就是說,南京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將會是大唐的首都。
而首都自然是不好做為臨敵的第一線的。
攻取鎮江和揚州,營造防線,為南京打出一個戰略縱深,自然是應有之意。
二則是因為鎮江和揚州都是清廷南北漕運上的重要節點。
唐軍攻取鎮江和揚州之後,便可截斷清廷漕運,增加清廷轉運漕糧的成本,間接阻礙清廷繼續從江南獲取錢糧物資。
三則是可以稍稍安撫一下軍中的主戰派,穩定軍心。
可謂一舉多得!
眾人本來還在爭論,但當李奕開口拍板決定之後,唐軍眾將紛紛下拜道。
“末將遵命!”
以李奕現在的威望,完全可以做到一言而決,他的決策是沒有人敢反對的。
語罷,李奕接著說道。
“在我大軍攻取鎮江和揚州之後,參謀部方面要立即籌備在鎮江和揚州營造岸防炮臺,組織防線,做好在鎮江和揚州迎敵的準備。”
“嗯,修築炮臺和工事時,儘量從南京招募民夫和工匠,就當以工代賑了!”
雖然李奕覺得洋人不一定敢從上海方向沿江西進,深入內陸來進犯南京。
但也說不準!
要知道一鴉的時候,英軍可是就曾經從長江入海口西進,一路深入內陸,打下過鎮江,切斷漕運,然後迫使清廷求和的。
這次洋人的遠征軍有清廷相助,保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