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軍事賬和政治賬
聽風煮雨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2章 軍事賬和政治賬,反清:從金田起義開始,聽風煮雨夜,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二日天色剛剛放亮,張國樑所率的江南大營便馬不停蹄的從池州啟程,向東撤去。
而也就是在張國樑所部撤兵不久,唐軍的先頭部隊便殺到了池州城外。
面對唐軍的先頭部隊,池州城內的那些守軍完全不敢抵抗,直接選擇了獻城投降。
隨後,唐軍開始繼續向著南京的方向穩步推進。
銅陵,蕪湖,當塗等地幾乎全部都是一鼓而下,唐軍完全沒有受到任何的阻礙。
從9月13日,唐軍自九江出發,正式發起第二階段的東征戰事開始算起,前後僅僅花費了十餘日功夫,至9月27日唐軍便一口氣打穿了整個安徽。
距離南京城僅一步之遙!
說白了,除去黃石磯和安慶的兩場戰事還算有模有樣之外,剩下的路程,唐軍幾乎是全程武裝行軍走過來的。
極少遇到抵抗!
長江沿線的清軍再一次向義軍展現了一把什麼叫做望風而降。
嗯,上次太平軍東進時,差不多也是這樣的情況。
……
江寧內城,江寧將軍府。
兩江總督怡良,札薩克郡王僧格林沁,江北大營欽差琦善,提督陳金綬,江南大營欽差和春,提督張國樑等聚在一起議事。
共同商討迎接唐軍東下的具體事宜!
參會的,除去這些清廷大員之外。
還有英國新任的駐華公使阿禮國,英國駐上海的駐軍指揮官泰勒上校等。
雖然在廣州之戰中,英軍主力被大唐殲滅,但那只是香港方面的英軍。
英軍除去駐軍香港之外,還在上海的租界這裡駐紮了一定數量的軍隊,用於拱衛租界的安全。
只是數量不多,也就幾百人。
但是,隨著廣州之戰的訊息傳開,英國果斷從印度調兵增援東亞。
現在其在上海租界內的英軍駐軍數量大大增加,規模已經達到了近三千人。
雖然這些英軍大多都只是殖民地兵,可放在現如今的江南清軍中,卻也是一股不弱的力量。
此次清軍高層商議如何抗賊,便也將英國人給請了過來參會。
當然,現如今站在滿清這邊的列強不只是英國一家。
法國,美國,荷蘭,西班牙等國也同樣如此。
這年頭的列強雖然在別的地方人腦子都快打成狗腦子,但在遠東卻是十分默契的保持了行動一致。
不是沒人想過乾脆交好扶持大唐,分裂中國,只是,現如今英國的影響力實在太大太強。
在英國打定主意要和大唐開戰的前提下,整個歐洲就沒有敢和英國對著幹的。
哦,沙俄應該有這個膽子,但沙俄現在在遠東的勢力幾乎都在滿清的北部邊境。
他們最多也就影響一下黑龍江,烏里雅蘇臺,或是西域,至於說南方,鞭長莫及的。
只是,法美兩國雖在上海有駐軍,但由於他們在東亞沒有殖民地,沒辦法向上海增兵。
所以,他們在上海的駐軍滿打滿算也就幾百人,拱衛一下租界尚可,想要和英國人一樣直接出兵干涉滿清的內戰,顯然是做不到的。
而荷蘭和西班牙就更別說了,他們現在連租界都沒有。
能出售給滿清一批軍火,或是幫滿清組織一支僱傭兵,就是他們唯一能做的事情。
而他們所組織起來的僱傭兵,現在也是被劃歸給了泰勒指揮。
自然他們也就不需要來參與這場會議了!
兩江總督怡良最先開口說道。
“前線傳回來的最新訊息,太平府已經丟了,唐賊正在繼續向江寧挺進。”
“諸位都議一議吧,我大清接下來該如何應對?”
在問這話的時候,怡良心中滿是凝重。
他的話音落下,一旁的英軍指揮官泰勒開口說道。
“總督大人,在我看來現在我軍最應該做的事情便是後撤,透過繼續拉長叛軍的補給線。”
“然後想辦法掐斷叛軍補給線,削弱叛軍實力,尋求戰機。”
“而不是貿然在江寧與叛軍進行決戰!”
“這並非一個明智的選擇。”
泰勒從軍事角度出發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但是,怡良聞言之後,卻是果斷搖頭道。
“不行,絕對不能撤。”
“我大清剛剛才收復江寧,絕不能再讓江寧被唐賊佔了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