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冬酒的易經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9章 參觀呼市大召,善報惡報,愛吃冬酒的易經丹,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二天一早,77團早餐後,乘坐大巴向大昭寺出發了。
楚雨桐開始了新的一天的工作:“77團家人們,早上好。今天上午我們參觀遊覽大昭寺。
蒙語稱“依克召”,意為大廟。漢名原為弘慈寺,後改名無量寺,位於呼和浩特市舊城區。明隆慶年間(1567~1572),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明代譯作“俺菩”)受封為順義王后,與夫人三娘子共同主持歸化城(呼和浩特前身)和弘慈寺。萬曆八年(1580)寺成,因供奉銀佛像,俗稱銀佛寺,蒙古文史籍中有稱“阿勒坦召”的。
清康熙年間(1662―1721),擴充套件召廟規模,大殿改覆黃琉璃瓦。佛殿內有高2.55米的銀鑄釋迦牟尼像。釋迦牟尼像前有一對金色木雕巨龍,蟠於木柱之上,作雙龍戲珠狀。殿前漢白玉方形石座上,有明天啟七年(1627)鑄造的一對空心鐵獅,昂首仰視,形象別緻。召廟內另有山門、過殿、東西配殿及九間樓等建築。寺前原有玉泉井一口,泉水清冽,被譽為“九邊第一泉”,並將此5字雕成匾額,懸掛在山門上。
大召佔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寺院座北向南,沿中軸線建有牌樓、山門、天王殿、菩提過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東西配殿、九間樓、廂房等建築。附屬建築有乃瓊廟、家廟等。大召的珍藏品極為豐富,銀佛、龍雕、壁畫被稱為大召“三絕”。銀佛即供奉在佛殿內的釋迦牟尼像,距今已有400餘年歷史,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銀佛之一。
呼和浩特的召廟數不勝數。其中著名的有大召、小召、席力圖召、五塔寺召、烏素圖召、巧爾其召等。大召有三絕:銀佛、龍雕、壁畫。”
大巴緩緩停在了大昭寺停車場,團員們順序下車,隨著高高的77團旗向大昭寺大門走去。
大昭寺門票成人是85元一人,旅行社的價格是1\/3的價格。楚雨桐帶著大家進入了寺院中。
楚雨桐開始講解:“大召寺,位於呼和浩特舊城的南部,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領阿拉坦汗,在明萬曆八年(1580年)主持修建。寺廟屬於藏傳佛教格魯派(喇嘛教中的黃教),是呼和浩特較早興建的喇嘛教寺廟。大召寺的建築風格採用了漢傳寺廟的形式,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菩提過殿、九間樓、經堂、佛殿等,其中經堂和佛殿連在一起,統稱為“大殿”。在寺廟前的廣場上,建有釋迦八塔。”
楚雨桐很有條理,帶著大家進入了大雄寶殿,繼續講解:“大召寺在清代被尊為“皇廟”。因為清順治皇帝曾住宿過這裡,康熙皇帝也在這裡住過幾日,並鑄有“皇帝萬歲”的牌匾,供於大殿銀佛像之前(如今殿內光線很暗,遊客不一定能看到這塊牌匾),為了表示對皇帝的尊敬,此後這裡取消了活佛的轉世規定,成為了蒙古地區少有的不設活佛的寺廟,寺廟的正殿也換成了黃色琉璃瓦。
寺中的銀佛、龍雕、壁畫等‘三絕’可以看到一座由3萬兩純銀鑄成的“釋迦牟尼像”。銀佛建於萬曆十四年(1586年),由尼泊爾工匠製作。當年銀像落成時,索南嘉措曾親臨大召寺,為銀佛舉行了“法會”。因此大召寺當年也有“銀佛寺”之稱。
在銀佛座前,有兩條造型生動的金色蟠龍,高約10米,分別雕在兩根通天柱上,由下上望,雙龍對翔,張牙舞爪,這就是龍雕。相傳龍雕使用了粘土、料漿石為原料精製而成,工藝十分考究,是佛殿中的精品。”
最後,楚雨桐帶著大家走進了玉佛殿,“這裡是玉佛殿,玉佛有一整塊緬甸玉雕成,玉佛座和身上鑲嵌著顆寶石。
佛殿四壁的壁畫,據說採用的是礦物原料,顏色至今沒褪色。壁畫的內容依據佛教經典中的故事,描繪了天上、人間和地獄的各種景象。畫中所繪佛祖、人物等形象,生動逼真,栩栩如生
大召寺在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和六月十五,都要將寺內珍藏的一幅巨大的邁達佛(未來佛)像,抬出來掛在佛殿前展晾。晾大佛時,要在佛像前舉行法會,眾僧誦經祈禱,演奏法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