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無良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十三章 葬禮風波,三無良人要翻天,三無良人,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死亡對於人類來說是永遠沒有辦法避免的,大千世界,人在其中誕生、成長、衰老,直至最後死亡,這一切都是既定的。
沒有人能逃避死亡。
這就是為什麼世上有那麼多人一心想要修仙,整日醉心於長生不老的美夢,無法自拔。
可仙也不是那麼好修的,芸芸眾生,裡頭只要是飛昇成了仙的基本都聲名遠揚了,這其中能有大作為的更是少之又少。
畢竟,仙根可不是人人都有的。況且就算得了仙根還要輔之以自身後天的努力,再加上恰逢合適的機緣,這才使得修煉成仙有了可能性,三者缺一不可。
不管生前如何,人死之後都同樣是會化作一縷孤魂,肉身損毀,靈魂不滅,死亡意味著現實生活的結束,也代表地府裡頭新生活的開始。
史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生死並重,事(視)死如事(視)生,事亡如事存,這些都是人世間亙古不變的定律,為了能讓九泉之下的死者安心度日,便有了喪葬的傳統。
喪葬,是自古以來從未間斷的,既要讓死去的人滿意,也要讓活著的人安寧的一種習俗。
喪者,亡也。人死謂之喪。何言其喪?亡不可復得見也。
對於逝者,人們常常借外在的事物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沉痛與哀傷,比如拿用冥錢買來的陰水替死者沐浴,意為洗去生前的罪惡,消除曾經犯下的罪孽,再替其換上一身新壽衣,為的是讓其能夠乾乾淨淨地到達陰間,被祖先所收容。
只是這壽衣也有一番講究,光是用料啊,用色啊,穿戴順序啊這幾項,都能列舉出一大篇來。
有些地方還有著將壽衣反過來穿的習俗,被稱為“反飾”,正所謂陰陽顛倒,死生往復,那些地區的人們堅信陰間與陽間的一切都是相反的,死者穿著那反過來的壽衣便無法再停留在人界,所以自然是要反著穿才行。
條件允許的話,還會請一大幫法師做上好幾日的法事,重於形式也是葬禮的一大特點。
當人初喪以後,死者家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復”。
復,即招魂。人們認為人死之後,其靈魂就被稱為鬼。《韓詩外傳》曰:鬼者,歸也。
因此,在人初喪後,為了驗證死者是否真正死去,也為了安慰未亡人,會進行招魂儀式。
那是我第一次參加葬禮,親眼目睹了招魂儀式中最重要的一點——拿著死者最重要的衣服(若死者生前為官員,就拿朝服,此處是用了蔡寡婦當年出嫁時的大紅嫁衣)。
招魂之人手持這件紅得扎眼的嫁衣,站在最高的屋頂(方便鬼魂看到)的西北角(西北方是一個很特殊的方位,也是易經中主宰命卦的首卦,所以風水中,西北這個方位為乾,為天),連呼三聲死者的名字,大致為:蔡依雲,回來吧!
原來是叫依雲嗎?我頭一回曉得她的名字,不由得喃喃唸叨了兩遍,真是個好名字啊,也配得上她這樣可親的人。
然後便瞧見那人唸叨完了之後就將衣服扔入院中,此時院中有人用箱接衣,再將衣服鋪在屍體之上。
若死者並非真正死去,而是暫時魂魄離體,成為生魂,那麼他就會因為受到驚嚇從而回歸。
只可惜蔡依雲並沒有因此而回歸,她早已被那兇手開膛破肚,身心分離,不復生機。
“這孩子是個好人吶,當初她嫁做人婦那會兒,乃是蘇州城裡頭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好媳婦,都稱讚她賢良淑德,無人可及。只可惜前些年,其夫生了一場大病,花光了家中所有積蓄,最終還是丟下了她撒手人寰。”
“可憐吶可憐,可憐她膝下尚無一男半女,只得獨自一人於困境之中掙扎求生,卻怎的突然遭此橫禍,令人心痛難過……”孟婆婆一手握住我的手掌,一手抹著面上的眼淚與我訴說,兩隻眼睛泡兒紅腫得像是被剛辣椒水嗆過。
還是不要吐槽她的姓氏了,畢竟這種生而得之、世代相傳的東西又不是她自個兒能選的。
更何況,靈棚前頭,大街小巷前來哀悼的數百十人同一哭,正值大家心頭都在難過,也不是適合吐槽的時候。
“蔡依雲她,回不來了啊!”耳邊又是一聲嘆息,原來是隔壁燒餅鋪的王嬸兒。
胖乎乎的王嬸兒此時面上也是沒了平日裡招牌性的憨笑,難得沉默起來,那張能說會道的厲害嘴巴,此時卻緊緊抿著,整個人幾乎一言不發,安靜得出奇。
她是個很容易被情緒影響的人,平日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