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龍變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0章 。戰國四大名將之武安君李牧,,不切實際,魚龍變化,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牧是趙國柏仁人,戰國末期趙國著名將領,李牧先是常駐代、雁門,保衛趙國北部邊境,被稱為良將。他於邊境採取堅壁清野、養精蓄銳、伺機反擊的方針,使匈奴擄掠無所得,而趙軍戰鬥力得以增強。待時機成熟時,選拔近二十萬人加緊戰前訓練,以部分人畜為餌,誘匈奴深入趙地,以兩翼包抄戰法出其不意殲滅匈奴十餘萬騎,乘勝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
李牧他有權根據需要設定官吏,並採取了一系列加強邊防的措施,主要是:(1)按照邊防軍事需要,調整地方官吏的設定,使之能適應戰備體制;(2)將“軍市”收入全部劃歸幕府(軍隊統帥的領導機構),充作軍費,以提高邊防官兵的生活水平[47]。又每天宰殺幾頭牛犒賞士兵,優待戰士;(3)狠抓軍隊訓練,“日習騎射”,以提高軍隊戰鬥力;(4)加強烽火報警及通訊聯絡設施,以提高軍隊的快速反應能力;(5)組建偵察情報網路,派出大批諜報人員,深入邊外,以便能及時掌握匈奴動態。
在對匈奴作戰方面,李牧訂出規章說:“匈奴如果入侵,要趕快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有膽敢去捕捉敵人的斬首。”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傳來警報,立即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不敢出戰。像這樣過了好幾年,人馬物資也沒有什麼損失。可是匈奴卻認為李牧是怯懦,就連趙國守邊的官兵也認為自己的主將膽小怯戰。趙孝成王責備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趙孝成王發怒,把他召回,派別人代他領兵。
在李牧離開後的一年多里,匈奴每次來侵犯,趙軍就出兵交戰,屢屢失利,損失傷亡很多,邊境上無法耕田、畜牧。趙孝成王只好再請李牧出任。李牧閉門不出,堅稱自己患病。趙孝成王就一再強使李牧出來,讓他領兵。李牧說:“大王一定要用我,我還是像以前那樣做,才敢奉命。”趙孝成王答應他的要求。
李牧來到邊境,重申舊約。匈奴好幾年入侵,都一無所獲,但又始終認為李牧膽怯。邊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賞賜可是無用武之地,都願意打一仗。李牧認為反擊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精選戰車一千三百輛、戰馬一萬三千匹、敢於衝鋒陷陣的勇士五萬人,以及善射計程車兵十萬人,將他們組織起來演習戰鬥。同時讓大批牲畜到處放牧,放牧的人民滿山遍野。當匈奴小股人馬入侵時,李牧就假裝兵敗,故意把幾千人丟棄給匈奴。匈奴單于聽到這種情況,就率領大批人馬入侵。李牧佈下令人難測的陣勢,張開左右兩翼包抄反擊敵軍,大敗匈奴,殺死十多萬人馬。擊敗匈奴後,他趁勢滅了襜襤,打敗了東胡,收降了林胡,單于逃跑。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
李牧到朝中任職,曾因國事需要調回朝中,以相國身份出使秦國,定立盟約,使秦國歸還了趙國之質子。
趙悼襄王即位後,廉頗、樂乘相繼離開趙國,田單、趙奢、藺相如等重臣均已去世,於是李牧成為了朝中重臣。趙悼襄王元年,趙悼襄王派李牧進攻燕國,於次年,攻下燕國的武遂、方城。
趙王遷二年,秦大將桓齮攻取趙的平陽、武城,殺趙將扈輒,號稱“斬首十萬”。趙王遷三年,桓齮又乘勝進擊,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趙國後方,攻佔了赤麗、宜安,深入趙的後方,造成包圍趙都邯鄲的形勢。危急之下,趙王遷從代雁門調回李牧,任命其為大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反擊秦軍。
李牧率邊防軍主力進行反攻,大破秦軍於肥。桓齮逃走。此役後,李牧因功被封為武安君。
趙王遷四年,秦王嬴政再次派秦軍入侵,秦軍兵分兩路攻趙,以一部兵力由鄴北上,準備渡漳水向邯鄲進迫,一軍到了太原,攻取狼孟。自鄴進軍的秦軍在北抵南番吾時,再度為李牧所大敗。李牧在擊破秦軍的同時,南距韓、魏二國,保證了趙國的安全。
李牧雖然一再戰勝秦軍,兵力的損失也是嚴重的,“趙亡卒數十萬,邯鄲僅存”。趙王遷五年,代地發生大地震。次年,趙國又發生大旱災。
趙王遷七年,秦王嬴政在滅亡韓國後,大舉興兵伐趙。秦軍分三路進軍:王翦作為戰役統帥,率上地之師,越太行山,下井陘塞,攻趙國的中部;楊端和率河內之師北上,臨漳、鄴,由鄴進圍邯鄲,羌廆也進攻邯鄲周圍,這是南路軍;李信出雲中、太原,攻趙的代郡一帶,作為北路軍。趙王遷任命李牧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將,傾全軍抵抗入侵秦軍。據《戰國策》記載,李牧數次擊退秦軍進攻,還殺死了桓齮
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軍在戰場上不能速勝,遂稟告秦王,再行反間故計,派奸細入趙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