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燈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0章 一渠通濟通南北,盛隋風雲,三更燈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莊棟嘴角一抽,想起了當年自己為了阻止楊廣開鑿洛陽到淮陰長千餘里的”通濟渠”之時,差點一命赴黃泉的事。
那還是兩年前的時候。
那一年,楊廣改元大業,接著遊覽了大興城之東的洛陽城。緊接著,大業元年三月,便定下了遷都洛陽的決定,又來了開鑿通黃河,穿淮河,至江都的通濟渠的想法。兩個可以稱為舉世無匹的工程,思緒一出,群臣無不譁然。
那日,風清雲淡,楊廣坐在大興城宮殿之內,面北朝南,正襟危坐,堂下是文武百官,正安安穩穩的站著,只不過,眉目之間,或有喜色,或有憂色。
楊廣似是微微闔著雙眼,靜靜的等了良久,接著雙目一睜,露出帶著無比精芒的眼光,笑道:“列位卿家,朕這主意如何?”
“陛下,這開運河,先鑿通濟渠之事,實千古罕有之事,事關社稷,還請陛下慎重!”莊棟應聲而出,情意誠懇之至。
楊廣微微頷首,道:“不錯,朕的確已經思慮良久,也是慎重之至的決定了。莊愛卿,你可是還有話要說?”
莊棟嚥了口唾沫,本不敢多言,卻還是咬了咬牙根,昂然道:“陛下,臣話鋒過銳,只怕不中聽,惹得陛下……”
楊廣卻是將臉色收斂,輕聲而又不溫不火的說道:“無妨,但說就是了。自古忠言逆耳,我若聽不得幾句話,這個皇帝,也做不好的!”
莊棟誠惶誠恐的深深一揖,道:“陛下言重了!陛下,臣雖是儒生,卻也知道,這大興城至江都,陸上相距兩千五百餘里,陛下為晉王時,經營江都,這其間的路程,再清楚不過,無需微臣多言。就算是憑藉黃、淮二水,這期間要在陸上一斧一鑿要開動的地界,少說,也有一千五百里地界,如此浩大的工程,只怕……”
楊廣依舊是面無表情,接著問道:“你是說,大隋國力不支,難以承接如此重任?”
“臣斷無此意!”莊棟聽了這句話,在朝良久的心突然揪了一下,他自然知道帝王一句“國力不知”是何意。
楊廣“嗯”了一聲,道:“這也就是了,莊愛卿身為民部尚書,自然應當知道我大隋有多少疆域,多少子民!北制幽燕,南轄蠻疆,東控渤海,西達天山,復大漢疆域;諸地子民,合五千萬數,如此泱泱大國,怎會鑿不出一個區區通濟渠?”
莊棟點了點頭,卻隨即又搖了搖頭,也不管自己下面的話又幾分不敬,只是自然而然的說道:“陛下說的是,可是,臣為民部尚書,自然上體皇恩,下蓄黎民,知我皇難處,亦知百姓疾苦。這通濟渠一開,則至少又二百萬壯丁週轉勞作。就好似我大隋陡然多增二百萬雄師,而鄉里田間,則少了二百萬人耕值,如此一來,損耗的,當是六七百萬民力。再加上那營造東都洛陽所動用的百餘萬民力,損耗民力何止千萬?大隋國力,陡然折耗五分之一,這於國庫,於萬民,不得不說是一巨大負擔!”
楊廣眉頭微皺,他雖雄心壯志滿懷,卻也未曾如此深入考慮一番,當下不由得躊躇了,隨即又想起開鑿運河的功利,連忙搖了搖頭,將雜念移除腦海,道:“莊愛卿,你還是再說我大隋之國力,難以支得起這般偉業,不是麼?”
莊棟陡然雙膝跪地,道:“皇上明鑑,臣實無此意,只是怕天下悠悠之口,不識陛下苦心,反而要怨陛下方方蒞位,便行此損傷民力之舉,壞了陛下名聲……”
“名聲?”楊廣臉色突然一沉,“朕要名聲何用?只求我大隋海晏河清,四夷賓服,威震天下,朕雖負萬世罵名,也無所懼!要名聲何用?當得飯吃麼?”
莊棟依舊跪地不起,道:“陛下有此心思,實大隋之福,卻不知陛下行此壯舉,倒究竟有何用意?”
楊廣突然輕笑了一聲,道:“莊愛卿,你方才不是說體會得朕一番苦心麼?現在又糊塗了?”說著,微微搖了搖頭,道:“爾等皆是如此,嘴上面,永遠是忠君體國,可心裡邊,有幾個真的明白朕的心意?”低頭看了莊棟一眼,道:“莊愛卿,你是好樣的,也就有你還能直言問我用意在何處。起來吧,朕又不曾怪你。”
莊棟這才口稱“謝陛下”,起身站起,卻是鬢角都溼了。
透過當年扳倒太子一事,眾臣子便知道這個方方三十多歲的皇帝,有多少心機,有多深的城府。莊棟雖有些迂腐,但不是蠢人。方才一番話,雖有些重,卻也恰當,進不至於惹殺身之禍,退不至於無振聾發聵之效。
楊廣見他站直身子,才開口道:“宇文大人,你替朕與莊大人談論一番關於這通濟渠之事,諸位大人,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