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讓張易和他們幾個比一比
折耳根香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23章 讓張易和他們幾個比一比,當醫生有了模擬手術室,折耳根香菜,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為什麼說懷疑是真菌感染。
因為剛才張易又仔細的觀看了一遍這份病歷。
首先,普通的細菌感染是可以被抗生素類,也就是b-內醯胺的、大環內酯類、氨基甙類等等七種抗生素攻克的。
這裡面就包含了青黴素、頭孢菌素、紅黴素、慶大黴素等等藥物。
但這名患者的醫囑上面也寫了,曾口服和靜脈滴注過青黴素、頭孢菌素這兩種最廣普的抗生素後,治療效果依舊不佳。
由此可以推斷,這名患者的病因一定比細菌感染嚴重。
再來可以考慮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在張易這裡也不排除,但佔比非常小。
為什麼呢?
雖然患者本身確實是丙肝病毒的攜帶者。
但丙肝多數的臨床症狀都很輕,僅為乏力、食慾減退、噁心等慢性肝炎的症狀。
最嚴重的也就是發展到後期成了肝硬化、肝癌。
這些症狀都和李小均這種渾身面板潰破,並且身體裡面也出現腐蝕的情況相差太遠。
所以張易才覺得病毒感染不排除,但佔比小。
然後是寄生蟲感染。
其實廣義上來講,細菌、真菌甚至病毒都可以稱為‘寄生蟲’感染。
但區別在於真正的寄生蟲是需要依附宿主才能生長繁殖,甚至改變生物形態。
且寄生蟲大多為糞口傳播。
也就是吃了帶有寄生蟲的食物等才會感染寄生蟲。
(比如你吃了生蝦,這蝦裡面有寄生蟲,吃進去以後你就變成了這寄生蟲的新宿主。)
而真菌、細菌、病毒就不一樣了,它們是本來就存在於大自然中,不需要依附宿主自己就能活的好好的,還能穩定繁殖的微生物。
它們的傳播途徑也比寄生蟲的傳播途徑更廣泛。
糞口傳播、呼吸道傳播、接觸傳播(面板破損)、甚至氣溶膠傳播等,都是感染這類微生物的方式。
所以,臨床上是把寄生蟲感染和微生物感染做了區分的。
目前所用的醫用光學顯微鏡都是可以找到人體內的寄生蟲的。
免疫學檢測法、病原體檢測法等等,都可以查得到。
取樣來源主要是糞便、分泌物、血液等。
但這個檢查李小均也做了,沒查到寄生蟲。
總不能說寄生蟲小到用光學顯微鏡都看不到吧?
最後是真菌感染。
真菌感染和普通細菌感染是不一樣的。
兩者的區別最明顯的就是發病原因。
真菌感染的發病方式多是由淺表、皮下或者身體內組織被感染後,從病灶點開始向外慢慢擴散發病。
而細菌感染則多數是在血液中傳播,從而緩慢流向全身發病。
前者感染後的症狀多為花斑癬、手癬或皮下真菌病等。
而後者則表現為炎症、面板紅疹、膿毒血癥等。
感染方式和症狀都不同。
李小均的檢查單裡,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都很高。
這份病歷蹊蹺就蹊蹺在,抗細菌用的青黴素和頭孢都試過了,但無效。
然後抗真菌用的替考拉寧和特比萘芬也試過了,也是無效。
然後針對抗結核桿菌的吡嗪醯胺和異煙肼也試過了。
還是無效!
當然,張易覺得問題肯定就在患者身上。
可能還是這幾個問題,只是他們沒找出來而已。
目前,張易最懷疑的就還是真菌感染,只是可能沒有找到能對症治療的藥物,所以才導致服藥過後治療效果不佳。
其次才是病毒和細菌。
聽完張易的解釋,辦公室裡這些醫生也默默的拿出手機打算再把這份病歷仔細看看。
剛好這時候康彥明抱著不知道從哪裡找來的幾本書回到了辦公室。
剛好就聽到了張易說的這段話。
康彥明垂眸思索了一陣,隨後就走進來說道:
“張易,元培,何曉還有宇飛,你們幾個等會跟我一起去一趟呼吸內科。”
嗯?
張易心想這不正好嘛!
他正好想去呼吸內科看看那個叫李小均的病人呢!
隨後就又聽康彥明一邊往裡走一邊說:
“既然你們已經都看過病歷了,那就一起再去看看患者本人,幫忙找找病因。
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