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陛下堪比劉伯溫
三才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8章 陛下堪比劉伯溫,一天拯救大明,我自己也沒底,三才棍,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吊橋緩緩放下。
裝滿糧食的推車整整齊進了城門洞。
守城計程車兵眼睛都直了,就像乞丐盯著街邊包子鋪的包子一樣。
有了這些糧食,他們就可以短期內不用捱餓。
後世的人沒法瞭解明朝崇禎年間人類對糧食的渴望。
小冰河氣候變化在崇禎年間達到高峰!
那些年幾乎絕大部分人都餓著肚子。
包括建奴和蒙古部落。
北方連續乾旱十幾年、南方廣東積雪數尺。
想去東海岸邊打點魚,海面結冰到春天都還沒融化。
崇禎年間的乾旱是後世氣象學的經典案例。
動不動就是四百年一遇、一千年一遇、一千四百年一遇。
別說大明朝,這種局面下,即便在科技發達的後世,也是無解的。
後世人覺得弄個手機買個東西、少數人弄個直播一個晚上幾個億的收入、大部分人口被趕到城市中的高樓上,他們就發達了,以為高談闊論情商、財商,張口閉環,閉口賦能,他們就文明瞭。
其實純屬扯淡,在大的自然、物候、氣象、瘟疫、戰爭的變化、突襲下,後世人的生存能力指數級下降。
因為在鋼筋混凝土的城市中,你要是餓了,觀音土和樹皮你都找不到。
你撐不過一個星期。
但大明朝的百姓撐了整整十七年:
大旱之下,鋪天蓋地的蝗蟲不知道從哪裡冒了出來,席捲了整個華北和西北。
大旱之下,密密麻麻的老鼠不知道從哪裡冒了出來,席捲陝西、河北、北京。
有史料記載,崇禎皇帝的奏章、文書,經常被餓極了的老鼠吃掉。
從崇禎元年到崇禎十七年,“餓”是北方、西北、東北、蒙古等地的主旋律。
浙江、南直隸等地也好不到哪裡去,夏天洪水、冬天暴雪。
建奴好幾次差點全族餓死,沒有辦法只能跑到大明來搶!
人類所有的鬥爭,拼到最後,就是糧食的競爭。
如果說在一個社會、一個文明實體中,大部分人拼了老命總吃不飽,那麼,一切後果都是順理成章和自然而然的。
但是將吃不飽歸咎為一個特定的個體,比如說崇禎,那就是荒謬的。
人性永遠是貪婪的、自私的,哪怕你的鄰居、路邊的行人都要倒斃了,只要自家缸裡還有米,就絕對不多事幫別人一把!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大明朝的既得利益者,就是這種貪婪和自私的傑出代表。
明明一個省的人都快餓死了,該收的稅一分不能少。
該收的糧食一粒也不能少!
而真相是,很多官員、士紳、宗師、勳貴家中的糧食多得發黴。
串銅錢的繩子都爛了!
崇禎的身邊人、下面的人,一級級傳遞上去的“大明朝地大物博、發展後勁足、形勢一片大好”的謊言中,自己把自己困在了一個牢不可破的資訊繭房中。
所以李自成就成了毀掉整個系統的最後一根稻草的人。
李自成的確是個猛人,但他造反真的超乎尋常的簡單。
他召集士兵的速度,二十四史中沒有一個能有他那麼快。
“跟我走!我們去把官府和地主家的糧食搶了!”
你不走,回頭一看老婆孩子餓得奄奄一息。
你一走,你這輩子就成了反賊,回不了頭。
絕大部分的反賊,只有一個目的:我要吃飯!
所以,當扮成送糧隊伍的關寧軍士,從糧車下面的夾層中跳出來,抽出大刀砍向守城士兵時,沒有遭遇太過於激烈的抵抗。
大家都為了混一口飯吃,你玩什麼命啊。
隨後,吳三桂率領關寧鐵騎衝進了城內。
該跑的跑、該投降的投降。
“稟陛下,大軍已經收復薊州城,吳總兵在城內恭迎聖駕!”
當崇禎剛剛在薊州縣衙大堂上坐定時,玉田縣城北五里處的劉希堯終於看到了令人恐怖的景象:
緩坡高處,洪水滾滾而來!
所有人都呆住了。
這個鬼地方、這種天氣下哪裡來的洪水?
洪水其實不是特別兇猛,水量也不大,但從高處沖刷過來,夾雜著泥土石塊,聲震如雷、又如巨人捶打著大地暗鼓!
王永吉的遵化兵絕大部分都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