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崇禎要下一盤大棋
三才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7章 崇禎要下一盤大棋,一天拯救大明,我自己也沒底,三才棍,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真正的敵人不是外敵、也不是造反的百姓,更不是天災和瘟疫!”
“而是大明兩百多年傳承下來的既得利益集團和他們的家族、親友!”
既得利益集團?這個說法很新鮮,王承恩和李若鏈彼此對視一眼,似懂非懂。
崇禎站起身來,負手而立,眼神中閃爍著堅定和幽深的光芒。
“歷朝歷代,混到最後,真正的敵人其實都是一樣的:皇帝本身、藩王、勳貴、宗室、大臣、官員、士紳、富商、豪強惡霸。以及已經依附、攀附他們而生的家族、親友。”
“這些人當然有權利過好日子。但是他們過上了好日子,還想過更好的日子,而且還要自己的子孫萬代都要過好日子。”
“他們透過血液、母嬰進行繁衍、他們開枝散葉,到最後大家發現,土地都在他們手裡、銀子都在他們手裡、糧食他們家中最多、他們妻妾成群而普通人因為貧窮要絕後!”
“所以,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人最後實在熬不住了,惹得一身剮,一起掀了桌子。”
“這就是歷史的真相!不復雜、不高深,很簡單的道理。”
李若鏈和王承恩完全傻了眼,陛下這套理論真的驚世駭俗。
哪有一代帝王會說自己本身是敵人的!
“這些思想不是我發明的,”崇禎微笑道,“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讀過荀子的性惡論?”
李若鏈和王承恩都搖搖頭,他們當然知道荀子,但是他們不讀荀子的書,大明朝、歷史上的所有朝代,包括後世,絕大部分的人也都不會去刻意研究荀子的思想。
可以說性惡論、性善論的理念區別直接導致了不同的治國模式和制度。
幾千年來,左右這片大地命運的不是什麼儒家學說和君君臣臣,這些都是果,而非因。真正的因是孟子主張的性善論帶來的認知。
這種毫無根據的理論對人類、對人性居然抱有一種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幻象:
人心本善!
性善論強調透過道德感化來做人、做事、治理天下,所以遇到道德水準高的好皇帝、好官,百姓過得好,反之,百姓慘。總覽史冊,皇帝們、大臣們、官員們嘴上都在喊道德教化,但實際上大家懂得都懂。
靠一個人、某些人的道德修養來治理天下,想要成功比中彩票的機率還低。
這也是為什麼二十四史、包括後世的建奴的歷史演變,搞來搞去,總是一種週而復始不停輪迴、重複的過程。
制度模式、思想水平、認知理念完全都還停留在春秋戰國時期,甚至不如。
包青天、海瑞這樣的人一部二十四史也才區區兩位而已!
“荀子認為人性是惡的,他不認為人生下來就有好的、向善的本質。朕很認同他的觀點。”
崇禎搜尋著記憶中的荀子名篇,給李若鏈、王承恩隨便背了幾段:
“凡人有所一同。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惡,耳辨音聲清濁,口辨酸鹹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體膚理辨寒暑疾養。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好榮惡辱,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人之生固小人,無師無法則唯利之見耳。堯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於變故,成乎修為,待盡而後備者也。”
荀子的性惡論並沒有得到充分發展,只屬於原初的、樸素的理論。如果幾千年來,荀子的性惡論能夠繼續發揚、傳承、光大下去,並以此為基礎,進行制度和執政探索,那麼,全部二十四史的歷史劇本絕對會是另外的故事。
至少在後世剪辮子的時候,哭的人會少一點。
崇禎直勾勾地盯著兩位忠臣,臉上散發著神聖的光輝。
“不扯這麼複雜,朕就問你們,是把人想象成好人、寄希望於他們良心發現來的靠譜,還是把人想象成壞人、透過制度設計和制約限制他們做壞事靠譜?”
“臣選擇後者!”兩人思索了半晌,異口同聲道。
“南方的藩王、勳貴、宗室、大臣、官員、士紳、富商會不會突然良心發現,把大量的的土地、海量的銀子和糧食拿出來讓大家好好過日子?讓大家共度時艱?”
崇禎不待李若鏈和王承恩回話,自己給出了答案:“他們不會!誰要動他們的土地、銀子、糧食,他們就要玩命!”
“所以,李自成就要成為朕的打手、天下百姓的打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