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一個女人和十門大炮
三才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3章 一個女人和十門大炮,一天拯救大明,我自己也沒底,三才棍,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法,親自拿了兩枚雞蛋,走過去塞到傳令兵手中。
“去吧!”
傳令兵接過雞蛋,再次施禮,匆匆出了衙署大堂。他要出去吹牛逼,要讓門外的兄弟們知道陛下親自賞賜了他兩枚雞蛋。
崇禎剛坐下,陸續又有幾名斥候回來稟報軍情。訊息和剛才那名傳令兵通報的一樣,但是提供了三個新的情況:
李自成的夫人高桂英統帥闖賊全軍,隨行高桂英的還有三千名女兵;
他們動用民夫和家屬將北京城的紅夷大炮拆了十門運了過來。由於紅夷大炮過於笨重,運輸大炮的部隊還在通州一帶;
從翠屏山緊急撤退到通州一帶的那九千名大順騎兵沒有跟隨大部隊,反而就地做了闖賊紅夷大炮運輸大隊的護衛軍。
張嫣煮的雞蛋基本上都被崇禎賞給了傳令兵和斥候。
好在粥和鹹菜管飽,崇禎一邊狼吞虎嚥,一邊思索對策。
見張嫣、周皇后、袁貴妃吃的差不多,“你們把剩餘的雞蛋和粥帶到後院,晚上朕回來接著吃!”
“都退下吧。”崇禎緩緩道,他已經看到李若鏈、吳三桂、朱媺娖進了衙署大堂。
三人施禮畢,朱媺娖又將高起潛和銀子的事情向崇禎稟報了一遍。
崇禎沒有說話,他在梳理大明目前的兵力。
吳三桂這次帶過來的兩萬關寧軍損失了差不多五千人,尤其家丁營更是有將近一千二百人的戰損。劉希堯剩餘的三萬大軍倒是沒有太多的耗損,但是都是新投降的步兵,面對高桂英統領的復仇大軍,劉希堯的兵能不能頂得住還不好說。
張伯宗的五千名工兵營倒是初步成了型,但是工兵鏟之類的輕型裝備根本沒有條件配齊。
其餘大明軍隊要麼有傷,要麼要負責薊州和玉田的城防,根本不能出去打野戰。
也就是說,這次的戰爭將是大明五萬對大順十一萬九千人,而且大順陣營方面還有十門紅夷大炮。
紅夷大炮十六世紀中期多見於歐洲諸國的艦船上。後來逐漸成為陸戰主力遠端火炮。大明從澳門的葡萄牙鑄炮廠大量採購,後經過幾代工匠的改良,不僅能仿造還能創新。
因為缺銅,大明工匠們發明了鐵芯銅體的成熟鑄造技術。
明代的銅鐵紅夷大炮被葡萄牙人譽為十七世紀最好的大炮之一。
紅夷大炮炮管長、管壁厚、口徑大,整體形狀從炮口到炮尾逐漸加粗,符合火藥燃燒時膛壓由高到低的原理。
在炮身的重心處兩側有圓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為軸可以調節射角,配合火藥用量改變射程;設有準星和照門,依照拋物線來計算彈道,精度很高。按照後世的計量,大部分紅夷大炮重量在一噸以上、長三米、口徑可達一百三十毫米。
大明的紅夷大炮對於建奴的影響是深遠的,以至於幾百年後建奴的統治者仍然認為紅夷大炮天下無敵。後世的建奴朝代末年對於大炮的技術認知就是越重越好,以至於在他們的王朝末年,當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殺來的時候,他們把紅夷大炮造到了數萬斤之重。
這是後話,暫且不表。
事實證明,阻礙技術進步的從來不是什麼文科生,更不是詩詞歌賦、琴棋書畫,而是當權者的認知和眼界、以及他們的小算盤。在鎧甲都視為造反象徵的年代,你不要指望他們有心情發展熱武器。
他們恨不得天下百姓重新回到茹毛飲血、鑽木取火的年代才好統治。
根據後世的統計,紅夷大炮在袁崇煥守寧遠的時候,有效平均射程不過五百米、最大射程不過一點五公里。後來經過不斷改進,有效射程提高到一千五百米,最大射程可達兩點五公里。
這種距離的射程在當時來說,已經屬於降維打擊了。考慮到紅夷大炮發射的都是實心彈丸,以石、鐵、鉛等材料製造而成,數公斤、十幾公斤的都有。一炮轟過去,城牆地動山搖、軍士們血肉橫飛。
“走,隨朕去西門外選兵!”
“選完後讓他們直接進戰場開打!”
崇禎大步流星出了衙署大堂,翻身上馬,策馬而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