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朕自願被包圍
三才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1章 朕自願被包圍,一天拯救大明,我自己也沒底,三才棍,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別的軍隊可以調動。
這樣把自己陷在一座孤城中,早晚死路一條,當初何必衝出北京城?
三千家丁營在城外包圍圈之外,我的老本當然保住了。
可是我吳三桂自己也進了城啊!
可是陛下要我陪同進城,我能當眾拒絕嗎?
不能。
所以,這是陽謀!
赤裸裸的陽謀!
我吳三桂還不能有任何意見。
除非我當場就造反!
可是陛下許諾給我封王,可謂誠意十足了。
我造反沒有任何意義。
整個大明朝到崇禎這一代,總共才封了十幾個異姓王爺。
除了忠勇王金忠是活著受封為王,其餘都是死後追封。
追封的都是諸如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鄧愈等這樣的猛人,他們生前最高也只是國公。
順義王俺答被明廷冊封為王,但作為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並沒有像金忠那樣直接到大明朝廷辦理入職手續,其性質和內地異姓封王是兩回事。
俺答被封順義王,直接換來了五十年的和平。值!
如果全力輔佐陛下扭轉乾坤,封我吳三桂為異姓王有何不可!
現在我造反無論投降李自成和建奴哪邊,他們都不會真心待我!
而且還要遭受天下人的痛罵!
如果今天能夠擊敗這波敵軍,那就證明大明國運還在!
罷了,不必多想,先打完這一仗再說。
吳三桂偷偷看了眼崇禎,內心突然起了一種敬畏感。
因為陛下好像一改從前的優柔寡斷,自信心、決策力都起了巨大的變化。
以前他的父親可以忽悠陛下,勤王要一百萬兩餉銀,現在絕對不敢。
玉田縣西城門前方,烏壓壓一片大順騎兵,正全力衝刺過來。
崇禎接過吳三桂手中的千里眼。
發現對面令旗揮了揮,大順騎兵軍陣中分出三支人馬,每隊約一千五百騎,各自繞向縣城的南邊、北邊、東邊。
“吳總兵,闖賊用騎兵攻城,雲梯、大炮都沒有,這是為何?”
吳三桂思考了一會兒,回答道:
“回陛下,有幾種可能。”
“講!”
“第一種可能,闖賊把騎兵當攻城的炮灰,說明他們不珍惜騎兵。”
崇禎很認可吳三桂這個說法。
一名合格的騎兵無論是糧餉、還是馬匹豆料都花費不菲,騎兵的技戰術培養需要時間。
真正的騎兵死一個就少一個,不像步兵,可以隨時補充。
建奴每次攻打遼東城池,都是先用遼東漢人當炮灰攻城,時機成熟後才會使用騎兵。
“第二種可能,闖賊過於輕敵,他們一定以為玉田縣城會很快投降。”
“第三種可能,這次攻打玉田的行動在他們計劃之外。”
崇禎問道:“何以見得?”
吳三桂回道:“對方沒有準備攻城雲梯,沒有盾牌兵,沒有挖掘城牆的民夫敢死隊。”
崇禎點點頭。
這分明就是大順各將領,為了搶功私自行動。
這也是崇禎敢於把自己當誘餌的原因。
李自成、劉宗敏、李過、宋獻策等核心領導層,這幾日像牲口一樣在京師肆虐。
對於京師東邊方向的戰略佈局和謀劃、籌備和排程,幾乎可以忽略。
隨著大順騎兵推進得越來越近,千里眼中甚至能夠看清對方的面容。
好多大順騎兵都只有十四五歲的樣子。
這是李自成的\"孩兒兵”!
孩兒兵要麼是裹挾百姓的小孩,帶在軍中培養。要麼是以前反賊死後的遺孤。
李自成用心很歹毒。
後世的人都知道,在街頭打架過程中,很多成年的幫派大佬,都不願和十幾歲的愣頭青起衝突。
這些孩子們下手沒輕重。
一旦被煽動起來,被洗了腦,認了死理,真的隨時可以不考慮任何後果。
而且由於年輕,對於生命和死亡的認識很膚淺,極其容易上頭。
李自成攻城打不開局面的時候,一般會啟用孩兒兵。
他會驅趕這些孩兒兵去爬城牆、鑿牆、破城門。
死亡率極高!
歷史上李自成為何善於攻城,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會用這些孩子的命去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