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4 章
爾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 44 章,開局給秦始皇科普法治思想[直播],爾徽,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司寇,這也是孔子當過的最大的官。”
“其實魯國給孔子大司寇,是對於孔子當時政治地位和號召力的體現,不過孔子這官也沒當多久,據說三個月就被其他貴族趕下了臺。”
“孔子雖然幹了兩三年就下臺了,但是孔子這條路的存在,給了後世很多儒生一條思路。”伍愛華說著又不知不覺偏了題:“後世很多儒生考不上科舉,或者考上科舉但是不懂怎麼當官一直蹉跎沒辦法升職,就會放棄科舉或者辭官跑去教書育人、著書立傳,名氣出來之後就會成為當時的大儒,然後借用名聲來獲取權力。”
聽到伍愛華說出這一點,很多大儒都忍不住冷汗:這兔子怎麼什麼都說啊?
不管伍愛華想說什麼,大儒們都沒辦法阻止,於是只能聽著伍愛華繼續說道:“這些大儒獲取權力的方式有幾條。”
“第一是朝廷直接徵招他們進入朝堂,成為皇子的老師或者某種官員,獲取了實際的權力。”
“第二種是透過送自己的學生們進入朝堂,變相施加自己的影響。”
“第三種是利用自己的名聲號召士林,從而達成自己的目的。”
“第四種則是透過影響社會主流思想價值觀,從而讓社會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發展。”
伍愛華這話說完,很多人都陷入了沉思:原來除了科舉之外,還有這麼多條路嗎?
“學而優則仕,是古代學子一直以來認定的事情,”伍愛華說著還特別不解
:“我也是不明白了,學習好的一定懂怎麼做好官嗎?做官就用做官的考核,何必考核如何做學問?”
“古代科舉相當於什麼?相當於你在寫完申論和公文寫作後,還讓你進行文學詩歌創作。”伍愛華說著就搖頭:“作詩和做官之間明明一點聯絡都沒有?!”
“典型的例如憫農的作者李紳,”伍愛華舉例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簡直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李紳可算不上什麼能臣好官。”
“而且最可怕的是什麼?”
“是唐朝科舉還知道考明經、明法、明算,選擇性地選拔翰林院和禮部、刑部和大理寺、戶部和工部的人才,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結果在明清的時候,大家做的都是讓適合搞文學創作、針砭時弊的人跑去算賬判案!”
“官員們從小隻讀聖賢書,如何能夠懂得這些東西?於是錢糧師爺和刑名師爺也就應運而生。”
“都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伍愛華說著:“想來這支付幕僚的費用都是一筆很大的開支了。”
“不過我們還有一個理解,說這個三年清知府的清,說的不是清廉的清,而是說當三年大清的知府,可以拿到十萬兩銀子,大明的卻沒有。”
“其實吧,大明不是沒有知府能拿到這個數,只是這種事情還需要看年頭,要是擱在朱元璋和朱棣那個時候,人恐怕沒了,要是擱在嘉靖萬曆那時候,更慘了,搞不好要貼錢上班。”
“畢竟人在官場,如果被分配去容易背鍋的崗位,很可能就會很慘地成為替罪羊,不想死的話就必須要賄賂上級和吏部官員,調去一個安全點的崗位。”
“可以說,當時很多官員都是在貼錢上班,因為他們的工作不僅沒有油水,還需要孝敬上級,有些崗位還能夠搜刮民脂民膏,有些崗位就是隻能靠豪商支援、家族經商或者夫人的嫁妝。”
“明朝時期,很多獲得了舉人甚至進士功名的普通人家孩子,會選擇回到家鄉做一個富家翁,開設學堂教育當地子弟,透過面對天地的額度,和商人的投資、掛靠,過上跨越階級的生活。”
“那時候有句話,叫做窮秀才、富舉人,就是因為舉人功名已經可以候補做官了,而且舉人擁有免稅額度的田地遠超過秀才,會引來很多人來投靠,透過給舉人好處的形式躲避田地的稅收。”
伍愛華這話一說完,馮夢龍就笑了:“沒想到這兔子對我們的生活也很瞭解。”
唐寅更是投筆喝酒,醉著說道:“官場之可笑,連兔子都知道!”
明明知道自己沒有作弊,但是就是沒了仕途,這又能去怪誰呢?
伍愛華這時候忍不住嘆氣:“所以封建王朝為什麼會形成一個迴圈,就是這些不需要交稅的人多了,很多人名下都有不需要交稅的田地,這些地方交稅少了,國家還是需要那麼多稅收維持啊?不只能讓普通百姓的田交更多的稅錢?”
“普通百姓撐不下去,先是賣田賣地做佃農,而後賣兒賣女做奴才,最後什麼都沒有的可以賣,一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