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6 章
爾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 56 章,開局給秦始皇科普法治思想[直播],爾徽,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比?這不是侮辱是什麼?!
“其實,明朝中後期能夠當上領導崗位的宦官,絕大部分能力都不太差。”伍愛華說出了原因:“因為他們基本都是出自內書堂。”
“明朝絕大多數宦官都是幼年時期就被賣入宮中,入宮的時候基本不到十歲。”伍愛華說道:“而宣宗時期設立的內書堂,就是專門讓翰林官教導小宦官讀書的地方,目的就是為皇儲儲備秘書人才。”
“這麼說吧,明朝從各地私塾官學書院捲上來,三年才錄取幾百個的進士固然是優秀人才,放在我們今天也都是清華北大的苗子,但是小鎮做題家是天才或者人才,北京海淀考上北大清華的難道就不厲害了嗎?”
“就海淀那個教育資源,資質平庸的都能變得眼界開闊,更別說資質還不錯的娃了。”伍愛華類比道:“那時候翰林官員教導小宦官,這個教育資源就相當於在北大清華都能拿獎學金的學霸當家庭教師,更何況明朝宮廷只會選擇有天賦學得好的小宦官。”
“不管黑貓還是白貓,抓到老鼠都是好貓,不管海淀還是小鎮,考上清北都是人才。”伍愛華說著:“因此,明朝宦官的能力並不會顯著低於明朝的文官,這才是宦官勢力能夠和文官勢力相抗衡的原因。”
“但凡宦官集體蠢一些,皇帝就是再怎麼為了平衡朝堂偏心宦官,也沒辦法把宦官扶持起來和文官抗衡,畢竟爛泥是真的扶不上牆。”
伍愛華這話說完,彈幕的感慨變得非常多。
【這些能夠進入司禮監的太監,如果不入宮,應該也能考取功名吧?】
() 【前面的你簡直想太多,不入宮他們能讀得起書?】
【古代有多重男輕女多重視男丁你們不知道?能把兒子賣給宮裡的,不進宮這些小男孩可能都要餓死!】
看到這些彈幕,伍愛華笑了。
“其實也不一定入宮的小宦官家裡窮到要餓死人。”伍愛華說道:“一來很多古人,特別是部分古代男性,雖然重視後代傳承,但是在有傳承的基礎上,榮華富貴顯然比兒子要重要多了。”
“我們現代營銷號都在說棄嬰塔裡無男丁,其實也是偏頗的。”伍愛華嘆氣道:“雖然可能九成九都是女嬰,但是也有男嬰被放入棄嬰塔中。”
【那些男嬰是不是生來就是殘疾的?】
【古人好像確實會直接拋棄殘疾的孩子】
【沒辦法,人家也要生存,除了富貴人家,誰能養得起殘疾兒?】
伍愛華看著彈幕,點頭回答道:“確實,很多男嬰都會因為身體健康原因被拋棄,但是完好健壯的男嬰也有不少被拋棄的。”
伍愛華這話一說,很多現代人就不解了:【為什麼啊?】
古人倒是知道為什麼,聞言在彈幕中嘲笑道:【還能為什麼?因為養不起啊!】
伍愛華看著彈幕,說道:“被拋棄的原因,基本就是因為養不起,或者說能夠養活但是危害到整個家庭的財務健康。”
“我們現代有句話,叫做小兒子大孫子,老兩口的命根子。”伍愛華說著:“也有人說皇帝愛長子,百姓疼么兒。”
“因為這句話的存在,很多人都以為古代百姓對老來得子歡欣鼓舞,”伍愛華微微冷笑:“其實並不是這樣。”
“當然,如果這裡的百姓不是我們通俗意義上的百姓,而是秦漢時期的百姓,那倒也不是不可能。”伍愛華補充了一句:“《中國通史》中有說明,古代所謂的百姓其實是百官百工之人,黎民才是真正指平民。”
“古代,因為沒有避孕手段,婦女生育的機率是很高的,但是營養不足等問題導致孩子存活率不夠高,如果是沒有兒子的情況下老來得子,那確實是疼愛不已,但如果家裡財政大權已經是成年兒子掌管,普通平民可能並不會養大新生的小兒子。”
“一來,父母二人都要依靠成年的兒子們供養,但是兒子們願意供養父母,願意供養這個比自己孩子都要小的弟弟嗎?孩子心存不滿,豈不是影響了自己的養老?”伍愛華說著:“別說什麼不孝,就像我們現代規定子女要贍養父母,但是真的去告子女的父母也沒有幾個。”
“二來,在清朝實行攤丁入畝政策之前,所有人都要交丁口稅,家裡多一個孩子,就要多交一份稅,男娃又要給他分家產,家裡本來就那麼幾畝地,分給一兩個兒子,他們還能生存下去,分給三四個兒子,每個人都要吃不飽,可能連媳婦都娶不上。”
“這種情況下,自然會有人選擇直接拋棄小兒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