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鳥先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9章 政變密謀,單機南北朝,肥鳥先行,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209章
政變密謀
眾將士一思考,都覺得蘇亮的分析有道理。
秦州的四周,隴西郡和高平郡都是貧瘠之地,根本養不活這麼多的叛軍。
長安附近的關中平原自然是最好的目標,但是朝廷在那邊囤駐大軍,還有陳倉這個釘子,也不是那麼好啃的。
雍州刺史元修義,歷任多州刺史,為政有聲譽,治兵也很有法度。
除了北魏宗室的特質貪汙之外,元修義已經是整個宗室中少有的得力人才了。
出兵陳倉是一招妙招。
陳倉是軍事重鎮,從秦漢開始就是要塞了,經過歷朝歷代經營,陳倉的漏洞都已經被堵上了。
這裡大小戰役無數,要塞堅固,又叫做陳倉,本身也是大糧倉。
駐軍陳倉,根本不用擔心補給問題,而這支軍隊就卡在了雍城叛軍出山的道上,莫折天生要攻打關中,就必然要從陳倉邊上過,那時候陳倉的魏軍隨時可以攻擊他的軍隊。
莫折天生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所以派遣大軍圍攻陳倉,可是打了一個月一點結果都沒有。
相比之下,在秦州附近,又能吃飽飯又不會磕掉牙的,就只有漢中了,也就是梁州了。
從這個角度思考,這就是不是預測,而是必然了。
蘇亮繼續說道:“年前,莫折大堤就讓部將呂伯度沿西漢水入梁州,根據前方軍情,敵軍已經攻佔了武興,正在爭奪沔縣。”
蘇澤看著地圖道:“沔縣,可是南鄭門戶,定軍山所在,諸葛丞相的埋骨處?”
“正是此地。”
蘇澤果然知兵,自己只要提到了沔縣,他就能明白此地的重要性,遇上這樣的主公能省去很多口舌。
但是壞處是,遇上這樣的主公,自己表現的機會就更少了。
蘇澤也有些感慨,後世武侯祠眾多,但諸葛亮真正的埋骨地就是沔縣了。
諸葛亮當年死的時候,漢中還在蜀漢的手裡,他請求後主將他埋在沔縣,用意就是讓蜀漢的繼任者認識到漢中的重要性,一定要守住漢中。
只可惜諸葛亮用自己的埋骨地來告誡蜀漢君臣漢中的重要性,最後漢中還是丟了。
丟失漢中,巴蜀就失去了屏障,最後被鄧艾飛度陰平,滅亡了蜀漢。
在諸葛亮的戰略構想《隆中對》當中,最早的構思是以荊州、益州為基業北伐一統。
這個戰略構想最後因為丟了荊州而破產,不過諸葛亮還是想出了另外一個佈局。
那就是以涼州、益州為一統的基業。
所以才有了諸葛亮六出祁山,他的目標並不是一舉消滅曹魏,而是控制隴西以後全取涼州,整合兩州的資源再蠶食關中,最後以西南半壁對抗曹魏。
可惜這個構想在丟失漢中後,也變成了鏡花水月。
就算是姜維再能打,丟了漢中的蜀漢,也失去了未來的希望。
蘇澤又想到自己,他如今距離佔領古涼州只差秦州之地了,如果能佔領梁州(漢中),再圖益州,那不就是完成了諸葛亮以涼益二州為王霸基業的戰略構想了嗎?
接著蘇澤又嗤笑起來,自己這是還沒學會走就想著跑了,還是先應對眼前的局勢吧。
蘇澤又看向了蘇亮,問道:“景順,以你之策,我們應該如何?”
蘇亮毫不猶豫的說道:“待莫折大堤入梁州後,我們也入梁州。”
“為什麼不攻秦州?”
蘇亮給出的答案也很完美,他說道:“很簡單,秦州太窮了,將軍攻下秦州,能有足夠的糧食整編軍隊,調理民生嗎?如果不能,秦州肯定還要造反。”
蘇澤沉默了,蘇亮說的沒錯。
史書上,各種造反起義往往會被描述為個別野心家和起義者的行為。
實際上這些事件,都是活不下去百姓的必然選擇。
個別野心家和起義者,也只是加快了這個程序罷了。
說到底,秦州造反,就是活不下去了。
不管是被貪官汙吏盤剝活不下去,還是遇到災年活不下去,經過神龜二年這麼一折騰,神龜三年的秦州只能更慘。
就像是莫折大堤不打隴西,是因為隴西沒糧食,蘇澤不能攻打秦州,也是因為他養不活秦州這麼多人。
蘇澤這些日子,也撫卹過隴西郡的災民。
史書上,“大災人相食”,這不過是短短五個字。
可是在現實中,蘇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