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九天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章 症狀成因之—退行滿足(2),深層心理學,蓮花九天落,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就上例而言,
如果要進一步瞭解其強迫的根源,就要了解他為何如此極端地同情母親。
現實生活中,一個男人害怕見到女人的眼淚,理由無非是同情她。
對於一個不同情甚至討厭的女人的眼淚,男人是不會太過不忍的。
焦點又再向前推進一步——為何那個男孩如此同情母親。
我儘量不用專業的術語,而只是用日常的生活邏輯來解釋。
一個男人過分同情女人和弱者,在普通人看來,可以用“婦人之仁”來描述。他們甚至會陪同女人一起傷心落淚。
這也可以稱之為“女性化”。
既然是“女性化”,那他就缺少了男人應該有的陽剛與堅韌。
焦點推進——男性特質的缺失,女性特質的增加,是導致他強迫的原因。
這裡可以用一種形象直觀的方式來描述:
如果問,一個人的人格由什麼基本要素組成?
也許範圍有點大,不好回答。
那麼,再從嚴格的生物學上問:一個人的身體(包括大腦資訊)由什麼基本要素組成?
不難回答:就是母親的x、父親的x、y染色體組成。
那麼,一個人的人格,也不外乎是父親與母親兩種人格的結合。
也可以用一陽一陰來描述。
對於男孩來說,健康平衡的人格應是大致處於父母兩種人間中間,偏向於父性。但他又是“戀母”的。
也許你們一看就知道這是對明顯的矛盾。怎麼既偏向父親,又會戀母呢?
這個在以後將會詳細解釋,這是統一的,而不是矛盾的。
現在只能說,男孩“戀母”是一種普遍的基礎性的特質,與人格偏向父親並無必然聯絡。
如果一個男孩的人格不是偏向父性,而是更接近父母的中間點。那麼在現實生活中,他的性格就會表現出一種溫和、柔弱。
如果再偏向母親一點,就是“女性化”。這隻能算是一種變態,還不是真正的病態。
倘若再偏向母親一些,就會形成病態的依賴。
這樣一來,人格就開始失衡。本來處在一對平衡力中的人格如果過多地偏向一方,另一方自然會向他施加壓力。
男孩過多地傾向於母親,父性的陽剛就會給他施加壓力。
因為他已背離了父親的人格,自然會強烈抵制父性人格的壓力。
這樣一來,自然形成了一對強烈地對抗力量。——這就是強迫的表現形式。
也許讀者會疑惑,明明是對外公強迫,怎麼會聯絡到父親?
這就要經歷一個曲折的過程。從上例不難看出,強迫症患者的心路歷程總是迂迴曲折的。
這個曲折過程就是:他的父親脾氣暴燥,曾經在發怒的時候,罵他和母親:你們怎麼不去死!?這種怒罵甚至還牽涉到母親的孃家。
那個時候,他的人格就已過多地傾向母親,依賴母親。自然會強烈抵制父親的怒罵。
現在外公過世,似乎正好驗證了父親的怒罵,更加讓他在潛意識中對這種罵敏感。
一言之:由於他的父性人格缺失,認為自己絕不能父親那樣罵人,自然會強烈排斥父親的暴燥與剛烈。可是,越是排斥,他就越容易糾纏這種罵,無法轉移,漸漸把這種罵與抗爭演化為自身的鬥爭。
這可在日常生活中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找到答案。
具體是如何演化的,將在後續中描述。
可以確定的是,他曾經健康的時候,人格並沒有偏離,也如父親般陽剛,敢於對不滿的事大聲怒罵,也不管對方是誰。那個時候自然不會形成激烈對抗,也就不存在強迫。
所以,這種曾經熟悉的記憶的淡忘,催生出一種似曾相識卻又陌生可怕的記憶——莫名產生罵人的衝動。自然產生排斥與抗拒作用。
就好像對自己說:“我怎麼變得這麼無恥暴燥了?”
其實是父性記憶的淡忘,才令他產生疑惑與抗拒。
分析到這,似乎已經接近了強迫的病根——人格偏離。人格偏離不外乎兩種:男孩偏向母親,女孩偏向父親。
但即便全面瞭解了“人格偏離”,還遠遠不夠。
因為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需要解答——人格為何會無緣無故偏向於母親,背離父親?
就像慣性定律一樣,一個物體在沒有外力的作用下,靜止的保持靜止,運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