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九天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章 邏輯與本能,深層心理學,蓮花九天落,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也是我在前面說的:心理分析者並不能完全等同父母。
細微的區別就在此處——朦朧的安全感。
一種與生俱來的;受之父母的;無需解釋的;抵抗所有悲傷與不良暗示的神奇力量。
誠然,心理分析者的邏輯分析也能幫患者理清所有錯亂的思維。
心理病者也對這種嚴密的邏輯十分迷戀。
正是對這種嚴密而美妙的邏輯的強烈迷戀與依賴,病者才始終放不下那些心理分析理論。
一旦心中出現困惑,馬上就要搬出心理理論。
分析通順後,又獲得前所未有的快樂和釋懷。
如果一時理不順,則又會產生不安與焦躁。
他也明白:自己遲早要脫離心理分析者,迴歸本性。
所以如果暫時做不到,他就會很懊惱與急躁。
其實,他只需要明白一點:朦朧的安全感和嚴密美妙的邏輯,同樣能夠令他獲得健康和快樂。
這是健康與病態的最初臨界點.
但朦朧的安全感更加有價值和意義、更加無懈可擊。
因為那是與生俱來的,不需要解釋的。
所以,他只需要記住並享受這種感覺就好了,而不需要特定的形式。
當他內心的困惑時,只要記得這種朦朧的感覺能夠為他解惑就足夠了。
不需要太多的邏輯和原因。
心理分析者,其實是融合了母親與提醒者。
所以,患者能夠從心理分析者感受前所未有的快樂和釋懷——這是母性的安全感。
但也暫時不能脫離這種邏輯解釋,凡事要問個原因——這就是最初把他對母親無意識、無理由的安全感,轉換為有意識、有原因的、安全感的那個提醒者。
他雖然有一種不可言傳的本能力量,可以消除所有症狀。
但是,他仍然迷戀那種邏輯式的力量,來消除症狀。
哪個才是本質,不難看出。
就是無意識的母性安全感。
所以,只需要記得那種感覺和“呼吸”就行了。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有些人在基本被治癒之後,特別急於想成為心理分析者,為別人排憂解難。
似乎馬上要把這種嚴密而美妙的邏輯呈現給別人看,以顯示自己的力量。遲了還怕別人看不到。
就像有些人急於想功成名就,急於表現自己,害怕自己被埋沒,怕被人誤解。
這也是合理的。
潛在的臺詞就是:他不再害怕帶著“母親”呈現在外人面前。
這要在以前,他是特別抗拒的。
只是這種呈現過於有意和焦急,不夠隨心。
因為他還沒有最後做到只信無意識感覺的程度。
一不小心又忘記了“呼吸”就是母親的存在,根本不需要急於呈現,每時每刻就呈現在別人眼前。
誠然,初次被分析到這一步的患者,常常感覺這種“呼吸“的無力.他們認為這種“呼吸“的快感沒有那些美好夢想和榮譽來得強烈.
這也是正常的.
因為他們還沒有恢復到那一步——每時每刻的安全感就是最大的快樂.
因為感覺安全,所以不必為了實現那些誘惑的夢想急躁萬分.
因為不急躁,才會發現:身邊的一草一木都有可能蘊藏著快樂.
這種安全感正是暢快的呼吸帶來的.
正因為這種“呼吸”的生理連結性,所以,如果孩子的心靈恢復了健康快樂,就會在無形中影響父母,使他們隨之改變。
在後面的“心理與軀體”分卷中,大家會了解到:父母的身體與孩子也有一定程度的相通性。
有心理隱疾或多愁善感的孩子,當他看到父母佝僂、虛弱、漸漸老去的身體時,會莫名地無比自責,甚至引發絕望與抑鬱。
彷彿父母即將要與自己“生離死別”。
這種感覺幾乎是無人可安慰的,在普通大眾中也會或多或少引起一陣傷感。
人們只能尋找刺激或麻醉,來轉移這種傷感。
即便是“沒心沒肺”的人,面對父母的老去,似乎能很自然輕鬆地接受。
但是,他們卻把這種“傷痛”無形地轉移到別人身上。
所以,在現實中,“沒心沒肺”的人總要或多或少“傷害”一下別人。
大家應該極少能見到:既能輕鬆面對父母的老去,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