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九天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章 不可忽視的落差,深層心理學,蓮花九天落,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分析至此,似乎再也找不出任何要繼續深入的理由。
也看不出還有什麼不明因素能夠讓疾病有繼續存在的理由。
只要恢復這種”無條件的自信“,就會使患者不會因不自信,而過度維護母性,與父性對抗,從而從人格漸趁平衡;也就讓“退行滿足”失去了基礎,沒有“退行滿足”,疾病自然不復存在。
但是,這只是理想的狀態。心理分析最後還是要回歸到患者的實踐生活經驗中。
由於患者已經經歷了幾年、十幾年甚至更久的心理疾病。他會感覺在生病的這些年裡,他失去了許多健康人應該擁有的東西。
即便他感覺現在已經深刻醒悟,理清了複雜的病理,也能掌控自己的人格,偏離病態,趁向健康;但是對於他來說,失去的已經失去了,再也無法找回。
而且事過境遷,現在的生活已與過去相去甚遠,分析了過去的病因,可以不再迷茫。但是現實的生活條件已經升級,比過去更加難以應付,需要更加健全的人格。
心理人格的恢復似乎只能應付以往的疾病,面對新的生活,人格健全又是不穩定的,沒有底氣的。
他們甚至會發出這樣的感慨:“要是早一點分析出病因就好了!不至於耽誤這麼多寶貴的時間!”
現在雖然病好了,但面對新的情況,又無力應對。
似乎總是比別人慢一拍,無法與現實對接。
他們甚至還會想沉醉到以前的疾病中,至少不會有那種落差感。
就比如一位離群獨居的“野人”,與2000年的生活觀念相差50年。透過心理分析,令這位野人從1950年的觀念上升到60、70、80、90、95年。生活漸趁正常化。
但是,他還是感覺跟現實有距離,相差5年的距離。
如果強行要他過2000年的生活,他會有5年的空缺感。
不要小看這5年的空缺感,這足以令他想回到1995年,甚至更早的狀態。
至少回到那時不會有這5年的落差。
又比如:如果爬梯爬到20米算成功。一個人恐高,經過各種手段,給他腳下塞填充物,祛除他的恐懼,讓他爬到了15米。但是最後那5米已經沒有填充物可塞,如果強行要他爬到20米,他還是會恐懼,就只能退回到15米。甚至想要回到地面。
更貼切地說:一個人失去自我的人,極易受外界的不良暗示。聽到外界對他的不好評價,產生嚴重不適。
當正面的爭取無法起效,別人仍然否定他時,他會選擇“退行滿足”,索性變成外界形容他不好一面的那種人。
以此假裝“無所謂”,引起他人自省,然後迂迴滿足他渴望好評的願望。
心理分析一步步把他從“退行滿足”恢復為“正常滿足”。
從“無所謂”到“有所謂”;為了自己的願望,正常去爭取。不會因為外界的負面評價,而放棄對美好的追求。
這是一種客觀的好轉。
但是,當最關鍵的時刻出現時,他竟會希望重新回到“無所謂”。
何謂最關鍵的時刻?
那就是當那個曾經批評他的人表揚他時。他完全不知道該如何面對,似乎失去了這種記憶。形成巨大的空缺感和不安感,只能重新退回到那種熟悉的“無所謂”狀態。
具體說來:他的人格恢復,能夠正視外界的批評,繼續追求自己美好的一面。
但是,他無法接受更進一步——那個曾經批評他的人反過來讚揚他。
一言概之:他從假裝無視批評,恢復為正視批評,但無法達到正視表揚的那一步。
換句話說:他對那種表揚懷有深深的愧疚,承受不起.其實是他刻意逃避了別人對他"美中不足"的一種負面評價,過早地"見好就收",陶醉於自我限制的滿足之內.
也就是說,他所恢復獲得的快樂,自己感覺仍然帶有別人施捨的成份.
所以,如果再給他施加一種滿足,他自然是無法承受的.
更深一層來說,他恢復了享受快樂的能力和記憶,但還沒有恢復創造快樂的能力和記憶。
所以他必須對現有的快樂成果嚴格保護.
他所堅信的:在人前妙語應答、巧化尷尬,看似是如此的美妙.似乎他的快樂人格已完全恢復.但他無法覺知的是——這仍然是一種妥協的、被動的快樂.
因為他所謂的妙語,都是在迎合別人的前提下產生的,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