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夏半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七章 中興第一——李光弼,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徐夏半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決戰,大破叛軍,斬首萬計,生擒四千,史思明墜馬,狼狽逃往博陵。李光弼再度率軍圍困博陵,軍威大振,河北十餘郡聞訊,紛紛殺死叛軍的守將,重新歸順了唐朝,叛軍老巢范陽郡與各地的聯絡被切斷,河北形勢為之一變。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嘉山之戰後,李光弼想趁勢攻取范陽郡,以絕其根基,適逢潼關失守,長安淪陷,玄宗逃奔蜀地,人心驚駭,此事遂被擱置。唐肅宗遣使追命郭子儀和李光弼趕赴靈武,二人抵達,受到肅宗召見,肅宗授李光弼為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使相,仍任節度使之職,並特加其為北都太原留守。此後,李光弼奉命由靈武率軍五千赴太原,繼續征討叛軍。
叛軍史思明、蔡希德等發兵十萬進攻太原,並企圖佔領太原後,由北道奪取靈武。當時,李光弼手中只有不滿萬人的弱卒,聽聞史思明即將攻城,都非常害怕,想要築牆抗敵。李光弼說:“太原城方圓四十里,叛軍快到了才修牆,只能空耗人力。”在兵力懸殊情況下,李光弼一面防禦固守,一面守中有攻,他讓戰士從城中挖地道通城外,打擊敵軍,還在城上安裝石炮,擊斃大量叛軍,地道後來挖到史思明大營,俘斬叛軍一萬多人。
此時,叛軍內訌,安慶緒殺父安祿山,自立為帝,史思明退兵范陽,留駐的蔡希德等人疲憊不堪,李光弼率敢死隊向叛軍發動進攻,斬首七萬餘級,繳獲大批軍械。太原之戰取得完全勝利,他又進收清夷、橫野等軍,擊破攻擊好畤、大橫關一帶的叛軍分支,戰後,李光弼轉拜檢校司徒。
太原之戰,是平亂戰爭第一次重大勝利和重要轉折點,是以少勝多、以弱制強的典型戰例。李光弼充分發揮了軍事才能,此戰為後來勝利收復兩京奠定了基礎,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勝利訊息傳到靈武,肅宗下詔獎賞李光弼,加他為司空、兼兵部尚書,仍兼同平章事,封魏國公。
肅宗再次詔李光弼與關內節度使王思禮入朝,命朝中四品已上的官員都出城迎拜,升他為侍中,改封鄭國公。李光弼與郭子儀等九位節度使,奉命統領十萬大軍討伐安慶緒,因肅宗不相信諸將,故而不設主帥,只派不懂軍事的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總攬諸軍。唐軍出師後,在獲嘉擊敗叛軍,斬首四千級,捕虜五百人,叛將安太清逃至衛州防守,安慶緒派七萬軍隊援救衛州。唐軍大破安慶緒,斬首四萬級,繳獲鎧冑數十萬,收復衛州。唐軍又在愁思岡擊破叛軍,並趁勢圍攻鄴城,安慶緒求救於史思明,史思明出動十三萬軍隊援救鄴城。
史思明在魏州自稱大聖燕王,李光弼說:“史思明攻佔魏州後,按兵不動,是想鬆懈我軍意志,然後用精兵突襲。請讓我與朔方軍聯兵進逼魏州,向史思明挑戰,史思明有鑑於嘉山之敗的教訓,必定不敢輕易出戰。這樣曠日持久,我們就能夠收復鄴城。如果安慶緒敗死,史思明就會失去號召力,難以指揮叛軍。”因魚朝恩反對,此事只好作罷。唐軍“步騎六十萬”列陣於安陽河北,史思明親率五萬精兵衝擊唐軍,李光弼、王思禮、許叔冀、魯炅率部先與史思明交戰,雙方被殺傷的人數幾乎相等。郭子儀率部在後,還未來得及佈陣,突然大風突起,吹沙拔木,天地晦暗,即使近在咫尺卻看不清,唐軍與叛軍都大驚,各棄兵仗、輜重,分向南、北方面潰退。這一變故,使洛陽官民受到驚嚇,紛紛逃避山中。此役後,各節度使相繼潰歸本鎮,士卒在沿途剽掠,官吏不能禁止,擾亂多日方才安定,只有李光弼與王思禮整敕部隊,全軍而歸。
戰後,魚朝恩把責任推到郭子儀身上,肅宗剝奪郭子儀的兵權,命李光弼接替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天下兵馬元帥。因李光弼請求以親王為元帥,自領副元帥,朝廷於是重新任命趙王李係為天下兵馬元帥。李光弼雖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卻仍知諸節度行營,是實際上的平叛主帥,李光弼受命後,以河東騎兵五百人馳赴洛陽,夜入朔方軍中。為防叛軍進攻洛陽,他認為“當扼虎牢”,於是領兵東出黃河。朔方軍習慣郭子儀的寬縱,畏懼李光弼的嚴厲,左廂兵馬使張用濟與諸將密謀驅逐李光弼,迎回郭子儀,經勸阻方才作罷。李光弼領數千騎兵東出汜水,張用濟單騎迎拜,李光弼責備他沒有按時到達,於是將其斬於轅門。
史思明集結重兵南下,分兵四路,企圖圍攻汴州,李光弼當時正在巡視黃河沿岸各部,得知史思明南下的訊息後,立即返回汴州,對汴滑節度使許叔冀說:“你如果能夠堅守汴州十五天,我就率兵來救。”許叔冀允諾,李光弼便返回洛陽,待到史思明率軍來攻時,許叔冀一旦兵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