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夏半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一章 《諸病源候論》——巢元方,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徐夏半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巢元方,隋代醫家,任太醫博士、太醫令,奉詔主持編撰《諸病源候論》。
巢元方,曾任太醫博士,後升為太醫令,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高深的醫學理論造詣。主持開鑿運河工程的開河都護麻叔謀,在寧陵患風逆病,全身關節疼痛,起坐即頭暈作嘔,諸醫診治無效,隋煬帝命令巢元方前往診治。巢元方診後認為是風入腠理,病在胸臆,須用肥嫩的羊,蒸熟摻藥食下,就可治癒。麻叔謀依方配藥,蒸而食之,藥未盡病就治癒了,巢元方又叮囑他用杏酪五味並佐以羊肉,一天吃幾枚,可使疾病不復發。
巢元方奉皇帝命令主持編撰了《諸病源候論》五十卷,共67門,載列證候1739條,分別論述了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理和證候。對疾病的治療,一般並不論述,但也有部分疾病討論了診斷、預後,以及導引按摩、外科手術為主的一些治療方法和步驟。這與當時隋煬帝下令編纂的方書《四海類聚方》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即前者專述理論,後者專述治療,兩者相輔相成,形成較為全面的醫學配套著作,可惜《四海類聚方》早已佚失。
《諸病源候論》,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專述病源和證候的書,書中雖沒有記載治法和方藥,卻有很強的資料價值,為醫者的案頭常備用書。書中記載了“疥蟲”是疥疤的病源,它藏在溼疥的膿疤中,可用針頭挑得,形似水中的蝸牛,其觀察十分細膩,也是病因學說在形態學上的一大進步。
書中對“絛蟲”也進行了比較詳盡的解說,其中講道:寸白蟲會一段段的增生,逐漸長大達四、五尺長,這與現代醫學對絛蟲的描述十分接近,並且指出了這種病的發生與食用未熟的魚和牛肉有關。書中描寫了“漆瘡”,這是一種發生在對漆敏感的體質的人身上的米粒樣的丘疹。當接觸到漆以後,只有這類人身上會出現,而其他人沒有,這也是最早的免疫學研究,可以說這時的病因學說,對於過敏的認識已經十分全面了。書中還對傳染病,如肺結核、天花、腳氣病等都有較詳細的記載,甚至提到了婦女人工流產。在養生方面,也很有真知灼見。文中提出刷牙是保證牙齒健康的關鍵。甚至還描寫了腸吻合手術的步驟、方法、縫合以及護理等。可見當時的外科手術也是比較發達的。
病源與證候是中醫辨證處方的重要依據之一,該書內容豐富,描述詳盡,分析準確,明確易懂,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書。除此之外,《諸病源候論》還是一部記載了當時醫學發展水平的重要著作,從該書所載的對於病因的認識方面的內容看,當時的醫學對於疾病的認識已經達到了全面周到、分析透徹的程度。也許是受到了文化導向的影響,醫學史上,多數醫家更加重視對於理、法、方、藥等方面的研究和著述,這方面的專著非常少。而《諸病源候論》內容的全面和周到恰恰彌補了這一空缺,直到今天的醫學發展水平,它仍稱得上是一部完備的好書。
:()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