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夏半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十七章 唐太宗——李世民,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徐夏半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世民,隴西狄道人,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少年從軍,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首倡晉陽起兵,拜右領軍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領兵攻破長安,拜尚書令、光祿大夫,受封秦國公、趙國公。唐朝建立後,領兵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立下赫赫戰功,拜天策上將,封秦王。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被冊立為皇太子,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號貞觀。

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和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與北方地區各民族融洽相處,獲得尊號“天可汗”,為唐朝後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礎。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諡號文皇帝,葬於昭陵。

李世民,出生於武功的李家別館,幼時聰明機智,高明的見解非常深遠,面臨關鍵大事剛毅果斷,不拘小節,當時人沒有一個人能夠估量他。

隋煬帝在雁門被突厥包圍,李世民響應招募去救援,隸屬於屯衛將軍雲定興,將要出發時,李世民對雲定興道:“一定要攜帶旗鼓來設定疑兵。再說始畢可汗全國的軍隊敢於包圍天子,必定是認為國家倉猝之間無人救援。我們張大軍容,讓軍旗連綿數十里,夜晚就讓鉦和鼓聲互相呼應,胡虜必定認為救兵已大軍雲集,就會望軍隊揚起的塵土而逃遁了。不然的話,敵眾我寡,他們全軍來戰,我們必不能應付。”雲定興採納了李世民的建議,並將軍隊駐紮在崞縣,突厥偵察騎兵飛馬報告始畢可汗道:“隋朝大軍已到。”由此突厥解圍遁逃而去。

李淵出任太原留守,李世民跟隨到太原。當時,有高陽賊酋魏刀兒,自號歷山飛,來攻太原,李淵進攻魏刀兒,深入賊人陣營中,李世民用精銳騎兵突圍而進,弓箭所射,敵軍潰散,在萬眾敵營之中救出李淵,恰逢步軍趕到,李淵與李世民又奮力攻擊,大破敵軍。

隋朝命運已終,李世民暗中圖謀起義,常常降低身份推崇士人,拿出財物來供養門客,群俠大盜,沒有一個人不願效死力。李世民鼓動父親李淵起兵反隋,率軍攻打西河並宣佈政令。攻下西河後,李淵封李世民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

起義大軍往西攻打賈胡堡,隋將宋老生率領精兵兩萬人,屯紮在霍邑以抗拒義軍,恰值久雨糧盡,李淵與裴寂議論,暫且回太原,以後再圖謀舉事。李世民說:“本來興起大義是為了挽救蒼生百姓,應當先攻下咸陽,號令天下;遇到小小敵軍就退軍,恐怕跟從起義的人將會一時解散。回軍守衛太原一個城池,這是為賊打算,拿什麼來自我保全!”李淵不採納,催促命令引軍出發,李世民於是在外大聲嚎泣,哭聲傳到李淵帳中。

李淵召見他問哭的緣故,李世民對答說:“現在軍隊憑藉仁義起事,進戰則必勝,退還則軍隊必潰散。眾軍在前面潰散,敵軍在後面乘虛進攻,死亡馬上就到面前,因此悲痛啊!”李淵這才醒悟而停止回軍,雨止,李淵率軍奔赴霍邑。李世民怕宋老生不出戰,於是率領幾個騎兵先奔到城下,舉鞭指揮,好像要圍城的樣子,以激怒宋老生。宋老生果然被激怒,開門出兵,背靠城池扎陣,李淵與李建成在城東會合扎陣,李世民及柴紹在城南扎陣。宋老生指揮軍隊猛衝,首先直逼李淵,致使李建成墜落馬下,宋老生乘勢攻擊,李淵與李建成都退軍。李世民從南面率領兩千騎兵衝下高坡,沖斷了宋老生的軍隊,率領軍隊奮力攻擊,宋軍大敗,都拋棄武器而逃。此時霍邑的城門已經懸掛起來,宋老生拉住繩子想要爬上城,李世民趁勢斬了他,平定了霍邑。

李世民請求進軍入關,攻取永豐倉來賑濟窮困,收服群盜來謀取大興城,李淵認為很好。李世民以前軍渡過黃河,先平定渭北,三輔的官員、百姓以及豪傑紳士到軍門請求獻身報效者每天用上千人來計算,扶老攜幼,佈滿在大旗之下。李世民收留英豪以作為備用的官員,遠近聽說此事的人,都來獻身投效。

軍隊在涇陽駐紮,精銳之兵九萬,擊破胡賊劉鷂子,兼併了他的部隊,留下殷開山、劉弘基屯紮在大興城。李世民率軍親自奔赴司竹,賊酋李仲文、何潘仁、向善志等人都率兵來會合,屯兵在阿城,獲得兵士十三萬。大興城父老拿牛、酒到軍門的很多,李世民慰勞他們而後送走他們,什麼也不接受,軍令嚴明整肅,秋毫無犯。不久,李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霸道雷修

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