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夏半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一章 大破吐蕃——王晙,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徐夏半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王晙,字德明,滄州景城人,唐朝時期宰相、名將,長安縣尉王行果之子。出身太原王氏分支中山王氏,舉明經進士,授清苑縣尉,遷殿中侍御史、渭南縣令。出任桂州都督時,興修水利,開墾屯田,深得百姓愛戴,入為鴻臚卿、朔方軍副大總管、安北都護,遷太僕卿、隴右群牧使。大破吐蕃軍隊,授銀青光祿大夫、原州都督,遷幷州長史,賜爵清源縣男,平定突厥降戶叛亂,遷左散騎常侍、御史大夫、朔方軍大總管。鎮壓康待賓叛亂,進爵清源縣公,因胡人再叛,貶為梓州刺史,遷太子詹事,封中山郡公,歷任吏部尚書、太原尹,遷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朔方節度使,成為宰相。坐事貶為蘄州刺史,遷戶部尚書。

王晙,祖籍滄州景城,後遷至河南洛陽,父親王行果,官至長安縣尉,年幼喪父,由祖父王有方撫養長大,生性豪放曠達、勤奮好學。

朔方軍元帥魏元忠,出征失利,將罪責推給副將韓思忠,奏請將其誅殺,王晙卻認為:“韓思忠是副將,兵權不在自己手裡,而且他有勇有謀值得愛惜,不該單單處罰他一個人。”於是上表辯解,韓思忠因此得到釋放,而王晙也被調任渭南縣縣令。

王晙出任桂州都督。此前,桂州的駐軍一直依靠衡州、永州等地提供糧餉,王晙到任後,修築城郭,撤去駐軍,興修水利,開墾屯田數千頃,使百姓豐衣足食。後來,王晙請求調回家鄉,結果桂州百姓一起上書朝廷,請求讓他留任,朝廷聞訊後,特下詔表彰王晙的功績,讓他留任一年,王晙離任時,桂州百姓又刻石立碑歌頌他的功德。

王晙以鴻臚寺少卿、朔方軍副大總管之職兼任安北大都護、朔方道行軍大總管,統領豐安、定遠、三受降城等地軍隊,將安北大都護府治所遷到中受降城,並實行屯田之策。不久,王晙又改任太僕寺少卿、隴右群牧使。

吐蕃興兵十萬入侵臨洮軍,駐軍於大來谷口,王晙率所部兩千人與臨洮軍會師,又挑選精兵七百人換穿吐蕃服裝,分為前後兩隊,乘夜偷襲吐蕃軍營。在距離敵軍五里時,王晙命前隊大聲呼喊,後隊擊鼓響應,吐蕃軍以為唐軍主力趕到,驚恐之中,自相殘殺,死傷慘重。不久,右羽林將軍薛訥也率軍趕到,在大來谷二十里外的武階谷,遭遇吐蕃攔截,吐蕃在王晙與薛訥兩軍之間,擺開戰陣,連綿數十里。王晙趁夜命精兵襲擊敵軍,再次大敗吐蕃,與薛訥會師後,王晙乘勝追殺,一直追到洮水,將吐蕃掠走的牧馬全部奪回。戰後,王晙被加封為銀青光祿大夫,賜爵清源縣男,兼任原州都督,又改任幷州大都督府長史。

突厥默啜可汗被拔曳固部落襲殺,部下大多都投降唐朝,被安置在河曲地區。不久,毗伽可汗繼位,突厥降戶都逐漸萌生叛意。王晙得知後,便上奏朝廷,認為突厥是迫於形勢方才歸順唐朝,讓他們久居邊境會引發禍患,建議脅之以威,誘之以利,並將他們遷徙到黃河以南,使其逐漸漢化。同時王晙還認為,如果不將突厥降戶安置在內地,等到黃河封凍,必將發生變故,結果,朝廷尚未答覆,突厥降戶便已反叛。

唐玄宗詔命王晙率幷州軍隊渡河平叛,王晙抄小路進軍,輕騎奔襲,不料夜遇暴風雪,難以行進。王晙擔心耽誤時間,對神靈禱告道:“如果我不應該出兵討賊,就懲罰我一個人好了,為什麼要連累眾將士?如果我是忠心為國,就請上天停止下雪,調轉風向,助我討賊成功。”隨即,風停雪止,王晙遂率軍急馳。這時,叛軍分成兩路逃跑,王晙沿東路追擊,斬首三千,戰後,王晙升任左散騎常侍、朔方行軍大總管,又改任御史大夫。

散居在受降城附近的部落與僕固都督勺磨暗中勾結突厥,企圖攻佔受降城,王晙聞訊後,秘奏玄宗,然後將他們引誘入中受降城,全部誅殺。不久,王晙被授為兵部尚書,充任朔方軍大總管。蘭池胡人康待賓發動叛亂,攻陷六胡州,進逼夏州,唐玄宗詔命王晙與隴右節度使郭知運一同平叛。王晙認為單憑朔方軍便能平叛,因此奏請皇帝,要求讓郭知運返回隴右。但是,奏疏未報,郭知運便已趕到,並因此對王晙不滿。

不久,王晙生擒康待賓,進爵清源縣公。郭知運縱兵攻打已經被王晙招降的叛軍,投降的叛軍以為被王晙出賣,紛紛逃走,再次反叛。唐玄宗認為王晙未能平定胡人叛亂,將他貶為梓州刺史。

唐玄宗北巡,改幷州為北都太原府,任命王晙為吏部尚書兼太原府尹,接替張說擔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並加金紫光祿大夫。王晙又兼任朔方軍節度大使,統領河西、隴石、河東、河北諸軍。唐玄宗到南郊祭天,讓王晙回京參加大典,但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神降傳說

四火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