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夏半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七章 布袋和尚——契此,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徐夏半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布袋和尚,名契此,明州奉化僧人,號長汀子,是五代時後梁高僧。世傳為彌勒菩薩或彌勒佛之應化身,身體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開,而且,幽默風趣、聰明智慧、與人為善、樂觀包容,深受人們尊敬和愛戴。因“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故這和尚又名“契此”,早年在奉化嶽林寺出家,最愛遊化雪竇,在雪竇寺弘法,雪竇山由此被尊為“彌勒聖地”。
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裡,常見到的大肚彌勒即以契此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由於契此的形象通常為臉帶笑容,手提布袋,有和氣生財、累積財富的意味,而受民間信仰者視為財神供奉。在日本,日本人把布袋和尚作為七福神之一。
布袋和尚,世人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來歷不詳,笑口常開,蹙額大腹,經常佯狂瘋癲,常挎著布袋,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見物就乞,別人供養的東西統統放進布袋,卻從來沒有人見他把東西倒出來,那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請問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還不懂他的意思,繼續再問,他就立刻提起布袋,頭也不回地離去。若還不理會他的意思,就捧腹大笑,世傳為彌勒菩薩之應化身,位列七福神之一。
世傳為彌勒菩薩之應化身,身體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見物就乞,別人供養的東西統統放進布袋,卻從來沒有人見他把東西倒出來,那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請問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還不懂他的意思,繼續再問,他就立刻提起布袋,頭也不回地離去,人家還是不理會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
傳說,布袋和尚身世如謎。據說唐朝時,明州奉化的龍溪上漂著一捆柴,柴上有一幼兒,有惻隱之心人將其救起,只見孩子圓頭大耳、眉清目秀,對人咪咪發笑,人們愛不釋手,把孩子抱回家來。給他取名為“契此”,由於長在長汀村,故號“長汀子”。後來,這孩子長大剃度到香火鼎盛的嶽林寺,出家後,他總隨身帶著一個大布袋,人稱“布袋和尚”。
後梁明州評事蔣宗霸,常與契此交遊,拜之為師,隨之雲遊三年,一日兩人共浴長汀溪中,宗霸看見契此背上有四目,圓寂於嶽林寺東廊盤石上,臨終述謝世偈雲:“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因此契此即為彌勒菩薩化身的說法便廣為流傳。他圓寂後不久,有人在別州看見他仍揹著布袋到處走。
布袋和尚圓寂後,葬身於封山寺,其墓稱為中塔。後人馮斯道、何智施山地,在其墓旁闢地建亭,名佛塔亭。布袋和尚葬身中塔後,傳說其墓頂“累發異光,早晚均見,十分靈驗”,皇帝賜號“定應大師”。
:()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