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不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8章 充滿爭議性的韓侂冑,吐血三聲又三聲,二鳳:已老實,震驚!盤點歷史短影片給各朝帝王,思不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秦檜,你這奸賊,休要花言巧語!”

“天幕都說了,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你的私慾!”

“陛下,您絕不能饒了他。”

趙構一時之間語塞,不知該如何是好。

“第二位韓侂冑。”

“韓侂冑是北宋名相韓琦的後人,母親吳氏是宋高宗吳皇后的妹妹,侄孫女是宋寧宗的皇后,憑藉家族關係進入南宋權力中心。”

“為實現北伐中原收復故土的目標,在朝堂上打擊異己以便獨攬大權。”

“他大力打擊宗室宰相趙汝愚和理學領袖朱熹,引發了慶元黨禁,使得理學派在政治上受到極大壓制。”

慶元黨禁。

紹熙五年(1194 年),太上皇宋孝宗逝世,宋光宗因病不能主持葬禮,知樞密院事趙汝愚為主謀,發動宮廷政變,擁立光宗之子趙擴(即寧宗)為皇帝,尊光宗為太上皇,史稱“紹熙內禪”。

韓侂冑參與了此事,但事成後希望論功行賞封他為節度使,遭到趙汝愚的反對,韓侂冑因此對趙汝愚產生怨恨。

趙汝愚尊崇道學,把朱熹從湖南召到臨安,任煥章閣侍制兼侍講,做寧宗皇帝的老師,這也讓韓侂冑將打擊目標指向了朱熹和道學。

公元1195,貢舉劉德秀上書,重提孝宗朝道學之爭,希望寧宗“效法孝宗,考核真偽,以辨邪正”。

御史中丞何澹在七月上書請禁道學,寧宗將這奏疏張榜朝堂。

數日後,吏部侍郎糜師旦再次奏請考核真偽,展開對道學的甄別運動,幾乎網盡了趙汝愚、朱熹門下的所有知名之士。

公元1196,劉德秀要求將道學正式定為“偽學”。

這年科舉開考,試卷只要稍涉義理就遭黜落,連《論語》《孟子》都成了不能引用的禁書。

朱熹成為韓党進一步搏擊邀功的物件,監察御史沈繼祖列舉了朱熹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不恭、不謙六大罪狀。

還捏造了朱熹“誘引尼姑,以為寵妾”的謠言,朱熹落職罷祠。

公元1197 年,偽學之禁不斷升級,韓黨規定自今偽學之徒不得擔任在京差遣,並清查各科進士和太學優等生是否“偽學之黨”。

後來連官僚薦舉、進士結保都必須填上“如是偽學,甘受朝典”的套話。

公元1197 年閏六月,朝散大夫劉三傑奏稱“前日偽黨,今又變為逆黨”,把罪名升級為“逆黨”。

公元1197年十二月,置《偽學逆黨籍》,入籍者有五十九人,其中包括宰執、待制以上官員、餘官、武臣、士人等

“韓侂冑發動的開禧北伐以失敗告終,讓主和派得勢。”

“在宋寧宗的老婆楊皇后和覬覦相位的史彌遠的謀劃下,韓侂冑被謀殺,死後人頭被送往金國。”

“在後世的評價中,韓侂冑存在一定的爭議。”

“一方面,他追封岳飛、削爵秦檜,力主北伐抗金,這些行為體現了他的愛國情懷和對收復失地的渴望,得到了一些人的認可和讚揚。”

“另一方面,他在執政期間大力打擊異己,製造了慶元黨禁,使得理學派在政治上受到極大壓制。”

“這一行為引起了後世理學家的不滿,也成為他被一些人視為奸臣的原因。”

這個有點難評。

不好說,真不好說。

站在不同立場,對於韓侂冑的評價則褒貶不一。

而知道宋朝歷史的後朝文人,他們對於韓侂冑個人是複雜的,

他的政治手段和行事風格存在一定的問題,但他的主戰立場和為北伐所做的努力也值得肯定。

但他的失敗不僅是個人的悲劇,也反映了南宋時期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困境。

“第三位史彌遠。”

“踩著韓侂冑的屍體上位。”

“宋寧宗指定的繼承人太子趙竑和史彌遠不合拍,史彌遠擔心宋寧宗死後自己下場不好,於是想扶持新帝。”

“宋寧宗駕崩後,史彌遠矯詔讓趙昀(宋理宗)當上皇帝,逼死不甘心其掌權的太子趙竑。”

“此後獨相二十六年(宋寧宗時十七年,宋理宗時九年),把重要官職的任免掌握在手中,朝野都要看他的臉色行事。”

“史彌遠最後得以善終,死後和秦檜一樣諡號為忠獻,但他的擅權行為對南宋政治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最後一位,賈似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希望之魂

不論輸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