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矛盾分析法,站在事物的對立面統一,歷史成功案例
思不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1章 矛盾分析法,站在事物的對立面統一,歷史成功案例,震驚!盤點歷史短影片給各朝帝王,思不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二是學會用發展“運動”的眼光看問題,在論持久戰的過程中會發現教員的視角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階段的發展改變的。
如果用靜態的眼光看待當時的問題,得出來的結論必然是亡國論。
因為在抗倭初期,我們的實力差距是巨大的,是難以彌補的。
1937年倭國的經濟總量約是中國的3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更是中國的20倍以上。倭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民眾生活相對富裕,有更多的資源投入到戰爭準備中。
而中國經濟以農業為主,生產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貧困,經濟基礎薄弱。
倭國是一個集權制軍國主義國家,政府對國家的控制力度較強,能夠高效地進行戰爭動員和資源調配,將全國的力量集中用於戰爭。
倭國國內民眾在軍國主義思想的洗腦下,對戰爭的支援度較高,為戰爭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支援。
而中國在抗倭戰爭初期處於國共兩黨合作的艱難磨合期,政治上存在一定的分歧和矛盾,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國的統一抗戰。
此外,中國地域遼闊,交通不便,資訊傳遞不暢,給戰爭的組織和動員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但同樣像在遊戲當中,我們其實是可以(運動)發育的,此時的劣勢不代表我方永遠的劣勢,所以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無論是看待自己還是看待敵人,我們都要鍛鍊看穿軌跡的能力。
比如,有人:()震驚!盤點歷史短影片給各朝帝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