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68章:南海沉船“古瓷一號”,別叫我歌神,君不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別叫我歌神第一卷:天涯歌女第768章:南海沉船“古瓷一號”南海,三艘不同的船隻,正停泊在一片水域。
有一艘發掘船,一艘輔助船,另外一艘比較小的,是一艘勘測船。
這就是南海沉船“古瓷一號”的發掘現場。
“古瓷一號”的發現,也堪稱傳奇。
四十年前,一艘漁船在此處海域打撈上來了一些破碎的古瓷器,交給了一名海洋考古學家鑑定。
經過專家鑑定,這些瓷器應該屬於先秦時代,黃河下游流域。
可問題是,此處是南海海域,距離大陸已經極遠,在先秦時代,文明之火尚未擴散,南北皆為蠻夷,人類的航海能力,又如何將黃河流域的文物,帶到南海來?
有人猜測,這些瓷器應該是後人向東南亞走私文物時,墜落海中。
但又有人認為,根據歷史研究,先秦春秋戰國時代,黃河下游流域,華北地區沉迷青銅器無法自拔,瓷器技術並不發達。
但這些瓷器,或者說破碎的瓷片,不但精美異常,而且帶有典型的華北文化烙印。
究竟是研究有誤,還是有其他更深的原因?
幾塊破碎的瓷片,帶來了大量的疑惑和爭論。
可惜,彼時的科學技術與經濟基礎,並不足以支撐歷史學界對這艘沉船進行發掘。
而在幾十年之後,終於有人組織了一場規模較大的勘測活動,然後得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結論。
在這片海域,可能沉沒著一艘先秦時代,至少2500年前的沉船。
這種發現,可能將中國遠洋航海史的研究,向前推進許多年。
而這艘船,到底是屬於誰的?
他們打算前往何處?他們是迷失了方向,還是有著明確的目的地?那時的中國,就已經和東南亞展開了貿易?又是什麼樣的技術,支撐他們遠渡重洋,奔向大洋彼岸?
各種各樣的疑問,匯聚在一起,終於在今年,數家單位聯合,拿到了足夠的資金,開始了真正的勘測。
但,困難這才剛剛開始。
此處洋流匯聚,海面之下,海水流速非常大,泥沙混雜,能見度極低。
經過艱難的勘測,他們終於找到了沉船的一部分碎片,但船體卻沒有找到。
兩千多年的時間,船體究竟被衝到哪裡去了?
這艘船到底還能不能找到?
這真的是一場豪賭。
也正因為如此,鄒老這才向鍾君號發起了求助。
不過,鄒老的這個做法,卻讓那艘勘測船的負責人何向洋,有點不滿。
“海底文物探測,我們向洋號已經幹了小二十年了,國際上不敢說,國內我們真的是一等一的。”
“你給我們一個月……不,兩個星期的時間,保證把這艘船給你找到了!”
“之前海上的幾次沉船勘測,都是我們向洋號做的,連老外都要來僱我們,你們這是捨近求遠……”
鄒老對這何向洋的抱怨,並不多言,他也理解,畢竟再僱個人來,那是搶飯吃。
但是鄒老不得不著急,附近的填海造島計劃、海底勘測計劃、海底開發計劃,已經逐步提上日程,如果再不把這艘船挖出來,可能就永遠也挖不出來了。而曠日持久的勘測、發掘,對人員、資金、裝置的消耗,也不可估量。
節省時間,就是節省金錢。
而且,鄒老同樣需要的,還有谷小白的歷史知識,畢竟,谷小白是先秦史的大專家,拽谷小白過來,是一石二鳥。
如果不用這個理由,你讓小白來陪你挖沉船玩?怎麼可能。
正聽著何向洋的抱怨,一名工作人員向他報告道:“鍾君號來了!”
鄒老喜出望外,站起來向外望去。
“怎麼才到,不是說四小時之前就該到了嗎……”旁邊,何向洋不滿道。
鄒老也不管他,在海上航行,誰還不會偶爾遇到點什麼意外嗎?
他們走上船頭,遠遠的,就看到鍾君號拉出了兩道白色的v字海浪,踏波而來。
它的速度不快,大概在10節左右。
有一種在大海中閒庭信步的感覺。
對其他的船隻來說,10節已經是高速了,但是對鍾君號來說卻是散步的速度。
谷小白站在船頭,開心地招手:“嗨,鄒老師!”
看到谷小白,鄒老心中的那一絲煩悶,頓時煙消雲散,他笑著揮手招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