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論語》第一第13章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外向開朗的巴菲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章 《論語》第一第13章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論語新論傳統經典的當代意,外向開朗的巴菲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文: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解讀:
一、原文釋義,智慧啟源
有子此語,猶如一串璀璨的明珠,在歲月的長河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為我們照亮了為人處世的幽微之道。“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短短數言,卻蘊含著無盡的深意和精妙的哲理。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信,乃誠實守信之品質,是人與人之間建立信任和溝通的橋樑。然而,信並非盲目無度,唯有當所守之信貼近於義,即符合正義、道德與事理之準則,所許之言方可得以踐行和兌現。若信偏離了義的軌道,那麼這種信便可能淪為愚信、妄信,不僅無法實現諾言,還可能導致不良後果。
“恭近於禮,遠恥辱也”,恭,是內心的謙遜與外在的尊敬之表現。但恭敬並非毫無原則和尺度,只有當這份恭敬契合於禮的規範,即符合社會公認的行為準則和道德標準,方能避免陷入恥辱之境。過度的恭敬可能使人失去自我,變得卑微怯懦;而不足的恭敬則易被視為傲慢無禮,招人反感。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因,在此可理解為依靠、憑藉。選擇依靠的物件時,若能確保不失親近且可靠之人,這樣的依靠關係便是值得尊崇和效仿的。它提醒著我們在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中,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擇善而從,與品行端正、真誠善良且值得信賴的人建立緊密的聯絡。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信與義的關聯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深刻地揭示了信與義之間相輔相成又相互制約的關係。信,作為一種道德準則,是個體在社會中立足的基石。一個言而有信的人,能夠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從而為自己創造良好的人際關係和發展機遇。
然而,信並非孤立存在,它必須以義為依歸。義,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道德判斷和價值取向,它決定了信的合理性和正當性。如果所承諾的事情違背了正義、道德和事理,那麼即使堅守了信,也可能帶來負面的影響。
例如,在面對不法分子的威脅時,若盲目地信守承諾而參與違法活動,這種信便是不可取的。相反,當我們的信符合義的要求,如承諾幫助他人解決困難、推動社會公平正義等,這樣的信才具有真正的價值和意義。
同時,信與義的結合還能夠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在一個充滿誠信且以義為導向的社會中,人們能夠更加自由地交流與合作,共同追求美好的目標,從而實現社會的和諧與繁榮。
2. 恭與禮的融合
“恭近於禮,遠恥辱也”,生動地描繪了恭與禮之間的微妙平衡。恭,是一種內心的修養和外在的表現,它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和敬畏。但恭敬的程度和方式必須受到禮的約束和規範。
禮,作為社會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為恭提供了明確的標準和方向。在遵循禮的前提下,恰當的恭敬能夠展現出一個人的涵養和素質,使他人感受到尊重和關愛,從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
反之,如果恭敬過度,失去了自我的原則和尊嚴,便可能被他人輕視和利用;而如果恭敬不足,違背了禮的要求,又會被視為無禮和傲慢,從而招致他人的不滿和指責。
例如,在職場中,對上級的恭敬應當體現在認真完成工作任務、尊重上級的決策等方面,但不應過度諂媚和迎合;在社交場合,對他人的恭敬應當表現為禮貌的言行、關注他人的需求等,但不應失去自己的個性和立場。
因此,只有將恭與禮完美融合,我們才能在人際交往中進退自如,既展現出自己的修養和風度,又避免陷入不必要的麻煩和恥辱之中。
3. 親與宗的關係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深入地探討了在人際關係中選擇和依靠的重要原則。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不可避免地需要依靠他人的支援和幫助。然而,選擇依靠的物件至關重要。
親,不僅指血緣關係上的親近,更涵蓋了在品德、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上與自己相近且值得信賴的人。與這樣的人建立緊密的關係,能夠為我們提供精神上的支援、行動上的協助和情感上的慰藉。
宗,在此表示尊崇和效仿。當我們選擇的依靠物件符合親的標準時,這種關係便值得我們尊崇和學習。透過與親近可靠之人的交往,我們能夠汲取他們的優點和經驗,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和行為方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