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論語》第二篇《為政第5章 孟懿子問孝
外向開朗的巴菲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章 《論語》第二篇《為政第5章 孟懿子問孝,論語新論傳統經典的當代意,外向開朗的巴菲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文: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解讀:
一、原文釋義,智慧啟源
孟懿子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給出“無違”這一簡潔而深邃的回答。在孔子與樊遲的後續交流中,這一回答的內涵得以進一步闡釋。
孟懿子,作為魯國的大夫,向孔子求教何為孝。孔子回答“無違”,意思是不要違背。這裡的“違”並非單純指行為上不違背父母的具體指令,而是蘊含著更為深刻的含義。
當樊遲為孔子駕車時,孔子主動向他提及此事。樊遲不明所以,追問其含義。孔子解釋道,父母在世時,子女應以符合禮的方式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應以禮安葬,並且在日後的祭祀中也要遵循禮的規範。
“生,事之以禮”,意味著在父母生前,子女要按照社會公認的禮儀和道德規範來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關心他們的身心健康,尊重他們的意願和選擇。這不僅包括提供物質上的供養,更重要的是給予精神上的慰藉和陪伴。
“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則強調在父母離世後,子女要按照禮儀進行莊重的葬禮,以表達對逝者的尊重和???念。在日後的祭祀活動中,也要遵循禮節,不忘父母的養育之恩,傳承家族的精神和文化。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無違”的多重內涵
“無違”這一概念,絕非僅僅是表面意義上的不違背父母的具體要求或意願,其內涵之豐富遠超乎此。從淺層理解,它要求子女在行為舉止上不違背傳統孝道所規定的各種規範和禮節。然而,往深層探究,“無違”更意味著子女在內心深處對父母懷有至高無上的尊重、敬畏與順從。
這種順從並非是盲目的、毫無原則的聽從,而是建立在對父母的深切理解、關愛和感恩基礎之上的。在父母生前,“無違”體現為子女用心去體悟父母的需求和期望,以禮相待,給予他們體貼入微的照顧和關懷。這不僅包括滿足他們物質生活的需要,更要關注他們精神世界的富足,尊重他們的人生經驗和智慧,在重大決策上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而當父母離世,“無違”則轉化為按照莊重的禮儀為他們舉行葬禮,讓他們得以安息;並在日後的祭祀中,懷著虔誠和肅穆之心,緬懷他們的功績和恩情。這種以禮行事,並非是形式主義的走過場,而是透過外在的規範形式,將內心深處對父母的無盡思念和敬仰具象化、儀式化。
2. 禮在孝道中的重要性
孔子著重強調的“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無疑將禮在孝道中的核心地位凸顯無疑。禮,作為社會秩序和道德規範的具象化表達,為孝道的踐行提供了明確且具有操作性的準則和框架。
在父母健在之時,以禮侍奉意味著子女的關愛和照顧必須遵循一定的規範和節度。既不能過度溺愛,使父母陷入放縱和驕縱;也不能疏忽冷漠,讓父母感受不到親情的溫暖。禮的存在,使得子女對父母的關愛恰到好處,既能體現出子女的孝順之心,又能維護父母的尊嚴和權威。
而當父母與世長辭,以禮安葬和祭祀則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葬禮作為生命終結的莊重儀式,是對逝者一生的總結和尊重;祭祀則是後人對先人的緬懷和感恩,是家族傳承和文化延續的重要環節。透過遵循這些禮儀,子女向社會傳遞了對生命的敬畏、對親情的珍視以及對傳統的尊重,從而維護了社會的穩定和諧,保障了文化的一脈相承和源遠流長。
3. 孝道的現代意義
在當今這個瞬息萬變、價值觀念多元化的現代社會,孔子所倡導的孝道理念依然閃耀著不朽的光輝,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現實意義。
首先,孝道提醒著忙碌於快節奏生活中的我們,無論工作多麼繁忙,壓力多麼巨大,都不能忘記關愛父母這一根本責任。物質的供養固然重要,但精神層面的陪伴與支援更是不可或缺。一個電話的問候、一次回家的團聚、一場耐心的傾聽,都能讓父母感受到子女的關愛,填補他們內心的孤獨和寂寞。
其次,儘管現代社會的禮儀形式可能與古代有所不同,但遵循一定的禮儀和規範來表達孝道,能使我們的孝行更加真摯、深沉和莊重。不拘泥於形式的束縛,但也不忽視形式所承載的情感內涵,讓我們的孝順之心在恰當的禮儀中得到充分的展現和傳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