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論語·雍第18章 質文輝映——君子風範的平衡之道
外向開朗的巴菲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章 論語·雍第18章 質文輝映——君子風範的平衡之道,論語新論傳統經典的當代意,外向開朗的巴菲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文: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解讀:
一、原文釋義,啟迪智慧
孔子說:“質樸超過了文采就會粗野,文采超過了質樸就會虛浮。文采和質樸搭配恰當,這樣才可以成為君子。”
首先,“質”這個字,它所指的是一個人的內在本質、本真的性情以及最為核心的品質。它涵蓋了諸如真誠、善良、正直、勇敢、堅毅、樸實等一系列極其珍貴的道德特質。這些特質構成了一個人性格和靈魂的基礎,是人性中最為純粹和真實的部分。
“文”則側重於一個人的外在表現形式,包括其言談舉止、禮儀規範、知識修養、藝術造詣、服飾裝扮等方面。它是一個人在社會交往中向外界展示的形象和風貌,是透過後天學習和培養所形成的外在修飾。
“野”在這裡形容的是一種粗陋、不加修飾、缺乏文明和教養的狀態。當一個人的質樸特性過度彰顯,而缺乏相應的文化修養和外在規範的約束時,其行為表現就可能會顯得粗魯、粗俗,缺乏應有的禮儀和風度,給人一種“野”的印象。
“史”所代表的是一種過於注重形式、表面功夫,而內在實質空虛、缺乏真誠的狀態。當一個人的外在文采過於華麗,遠遠超過了其內在的質樸品質時,就可能會顯得浮誇、虛偽、不實在,讓人感覺華而不實,此即為“史”的狀態。
“文質彬彬”,其中“彬彬”的意思是“相雜適中的樣子”。這意味著文采和質樸兩者達到了一種完美的平衡與融合,既不過分偏重內在的質樸而忽略了外在的修飾,也不過分追求外在的文采而忽視了內在的品質。一個“文質彬彬”的人,能夠在展現出豐富的內在修養的同時,也具備優雅得體的外在表現,達到了內外兼修、和諧統一的理想境界。
孔子透過這一論述,清晰而深刻地闡明瞭內在品質與外在表現之間應當保持一種平衡和諧的關係,只有達到這種平衡,才能稱得上是君子。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內在品質與外在修養的平衡
孔子的這一觀點如同一座燈塔,照亮了我們在個人成長道路上的方向。它深刻地揭示了內在品質與外在修養之間那種微妙而又至關重要的關係。
一個人倘若僅僅專注於內在的質樸,而對外部的文化修養和得體的表達方式漠然置之,那麼在人際交往的廣闊舞臺和複雜的社會活動中,他很可能會展現出粗野和不得體的一面,如同未經雕琢的璞玉,雖有內在的珍貴,卻因外表的粗糙而難以被人欣賞和接納。
反之,如果一個人過度沉迷於外在的文采和華麗的形式,卻忽略了內在品質的培育和滋養,那麼他就如同一隻外表絢麗卻腹中空空的花瓶,虛浮而不真實,難以贏得他人的真心尊重和信任。
這無疑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啟示我們在個人成長的漫長旅程中,必須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內在品質和外在修養的和諧共生、平衡發展。我們既要用心去培育真誠、善良、正直、勇敢、堅毅等一系列如璀璨星辰般的內在品質,讓我們的內心世界變得豐富多彩、堅實強大;同時,也要毫不懈怠地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禮儀規範、溝通技巧和表達能力,使我們在各種社交場合都能夠舉止優雅、應對自如,展現出獨特的魅力和風采。
2. 避免極端,追求和諧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這一簡潔而深刻的論斷宛如警鐘長鳴,時刻提醒著我們要小心翼翼地避開那兩個可能將我們引入歧途的極端。
過於強調質樸,可能會讓我們在行為上表現出粗魯和無禮,缺乏對他人感受的尊重和對社會規範的遵循,從而在人際交往中四處碰壁,孤立無援。
而過於追求文采,可能會使我們陷入虛偽和浮華的泥沼,迷失在表面的虛榮和短暫的榮耀之中,忘卻了真實自我的存在和內在價值的追求。
因此,我們應當將“文質彬彬”視為至高無上的目標,堅定不移地追求一種內在與外在、實質與形式之間的水乳交融、和諧統一。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瞬間,無論是對待自己那無比珍貴的內心世界,還是與他人進行交流互動的過程中,我們都要堅決摒棄片面和狹隘的觀點,以一種全面、綜合、平衡的視角去審視和處理問題,竭盡全力去探尋那個能夠讓我們的生命綻放出最絢爛光彩的最佳平衡點,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和諧與美好。
3. 時代變遷中的質文之衡
在悠悠歲月的長河中,不同的時代和社會環境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