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雍也:武城之賢與治世之思—子游與孔子的人才對話
外向開朗的巴菲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章 雍也:武城之賢與治世之思—子游與孔子的人才對話,論語新論傳統經典的當代意,外向開朗的巴菲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文: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
解讀:
一、原文釋義,啟迪智慧
子游擔任武城這個地方的長官。孔子問他:“你在那裡得到人才了嗎?”子游說:“有一個叫澹臺滅明的人,走路從不抄近道走小路,不是為了公事,不曾到過我的屋子。”
首先,“宰”這個字,在古代指的是地方的行政長官,子游作為武城宰,就是負責管理武城這個地方的事務。
“女”在這裡讀“ru”,通“汝”,意思是“你”,是孔子對子游的稱呼。
“得人焉爾乎”,這是一個問句。“得人”指得到有才能、品德好的人;“焉爾乎”是語氣助詞,加強疑問的語氣,整句話就是孔子在詢問子游是否在武城發現了優秀的人才。
“徑”指的是小路、捷徑。“行不由徑”意思是行走不抄小路,這一行為表現反映了澹臺滅明遵守規矩、正直的品質。
“公事”指的是與公共事務、工作相關的事情。
“未嘗”表示從來沒有。
“偃”是子游的自稱。
子游向孔子介紹澹臺滅明時,透過描述他“行不由徑”和“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這兩個具體的行為,展現了澹臺滅明正直、守規矩、公私分明的特點,也從側面反映了子游善於觀察和識別人才。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人才的識別與重視
孔子向子游詢問人才情況,這一行為深刻地反映了他對人才在社會治理和發展中所起關鍵作用的深刻認識。這不僅啟示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要練就一雙善於發現人才的慧眼,敏銳地捕捉到那些潛在的優秀個體,更要深入思考如何營造一個能夠吸引、培養和留住人才的良好環境。
我們應當積極構建公平、公正、開放的競爭機制,為人才提供充足的發展空間和資源支援,讓他們能夠充分施展才華,實現自身價值,進而為集體和社會帶來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和發展動力。
2. 正直品質的價值
澹臺滅明“行不由徑”“非公事不至”的行為,猶如一面明亮的鏡子,清晰地映照出他內心堅定不移的正直品質。這種正直意味著在任何情況下都堅守道德原則,不為私利所動,不為捷徑所誘,始終保持著對正道的執著追求。
在當今這個充滿誘惑和複雜利益糾葛的社會中,正直的品質愈發顯得珍貴無比。它是我們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頭腦、做出明智抉擇的基石,是我們贏得他人尊重和信任、建立穩固人際關係的關鍵所在。
正直的人能夠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堅定的信念,為社會樹立起正義的標杆,引領社會風尚朝著更加公正、善良的方向發展。
3. 公私分明的原則
澹臺滅明非公事不到長官屋裡的行為,有力地凸顯了公私分明這一重要原則的價值和意義。在處理事務的過程中,清晰地劃分公私界限,是確保公平、公正和廉潔的關鍵所在。
公私不分往往會導致權力濫用、資源分配不公、社會秩序混亂等一系列嚴重問題,極大地損害集體和公眾的利益。而始終堅守公私分明的原則,能夠有效地杜絕腐敗現象的滋生,保障公平競爭的環境,提高工作效率和決策的科學性,為社會營造一個健康、有序、充滿活力的發展環境。
4. 行為細節反映品德
澹臺滅明看似微不足道的行為細節,如走路不抄小道,實則蘊含著他深厚的品德修養和內在的價值取向。這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一個人的品德並非僅僅體現在那些驚天動地的大事上,更多的時候是在日常平凡的行為舉止中得以展現。
細微之處見真章,小小的舉動往往能夠折射出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原則和操守。因此,我們應當時刻保持警覺,注重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言行細節,從點滴小事做起,日積月累,逐步培養起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5. 榜樣的力量
子游以澹臺滅明為例向孔子彙報,充分說明了澹臺滅明在當地所發揮的榜樣示範作用。一個優秀的榜樣,猶如一座明亮的燈塔,在黑暗中為人們指引前進的方向。
榜樣的力量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能夠激發他人內心深處的積極向上的情感,促使更多的人自覺地效仿其優秀的行為和高尚的品質。
同時,我們也應當深刻反思自己的行為舉止,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