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開朗的巴菲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章 子貢的理想與人之難為——道德追求的漫漫征途,論語新論傳統經典的當代意,外向開朗的巴菲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文: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解讀:

一、原文釋義,啟迪智慧

子貢說道:“我不願意別人把不合理的、違揹我意願的事情強加在我身上,我同樣也期望自己能夠做到不把不合理的事情強加給別人。”孔子回應說:“子貢啊,這並非是你目前所能達到的境界。”

在此,“加諸”這個詞是理解的重點。“加”有施加、增添的意思,“諸”是“之於”的合音,“加諸”連起來就是把某種事物施加到某人或某物之上。在這裡,強調的是一種違揹他人意願的、強行的施加行為。

“欲”字在這裡表達了內心的願望和想法。子貢的“不欲”明確地表明瞭他對他人不合理強加行為的拒絕和反感,而“欲無”則積極地表達了他自身想要避免對別人做出同樣不合理強加行為的決心。

“賜”是孔子對子貢的稱呼。

子貢所表達的觀點,體現了一種對平等、公正、尊重的人際交往原則的嚮往和追求。他不希望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同時也約束自己不去對他人造成類似的傷害,這種推己及人的想法具有積極的道德意義。

孔子的回應“非爾所及也”,並非是對子貢的否定或貶低。“非”表示否定,“爾”指代子貢,“所及”指能夠達到、做到。孔子的意思是,子貢所期望達到的這種境界,以他目前的修養和能力,還難以完全實現。這一評價是基於孔子對人性和道德修養的深刻理解,他深知達到這種高度的道德境界需要長期的努力和修煉。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的深入剖析

子貢所闡述的理想原則,無疑是崇高且令人嚮往的,它勾勒出了一個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和諧共處的美好圖景。然而,當我們將目光投向現實的社會舞臺,便會發現要實現這一理想面臨著重重困難和阻礙。

人性的弱點,如自私、貪婪、嫉妒等,常常使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對他人施加壓力,以滿足自己的利益和慾望。社會的競爭壓力和複雜的利益關係,也容易導致人們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而忽略他人的感受,甚至強行推行自己的意志。

此外,資訊的不對稱、文化的差異以及溝通的不暢,都可能造成誤解和衝突,使得我們難以避免對他人的無意“強加”,同時也難以完全抵禦他人對我們的不合理對待。

這一差距並非讓我們對理想感到絕望,而是促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現實的複雜性,從而以更加務實和堅定的態度去努力縮小這一差距,逐步向理想靠近。

2. 自我認知的重要性的全面審視

孔子認為子貢難以達到他所期望的境界,這一觀點深刻地提醒了我們自我認知的重要性和難度。

自我認知不僅僅是對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有清晰的瞭解,更關鍵的是要敢於直面自己的不足和侷限性。我們常常在自我評估時陷入一種盲目的樂觀或過度的自信,高估自己的道德水準和行為能力。

然而,只有當我們真正能夠誠實地審視自己,認識到自己在面對各種誘惑和挑戰時的脆弱性,才能更加理性地制定成長的目標和計劃,避免因過高的期望而帶來的失落和挫折。

同時,準確的自我認知也有助於我們保持謙遜的態度,不斷地學習和改進,逐步提升自己的修養和能力。

3. 道德修行的長期性的多維探究

孔子的評價揭示了道德修行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而非一蹴而就的短跑。

要達到子貢所向往的那種在人際交往中完全避免對他人的強加和不受他人強加的境界,需要我們在漫長的人生旅程中不斷地磨礪自己的意志,修煉自己的心靈。

這意味著我們要在每一個日常的選擇和行動中,時刻保持警覺,剋制自己的私慾和衝動,培養善良、寬容、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品質。

道德的成長並非是直線上升的,而是充滿了曲折和反覆。我們可能會在某個階段取得一定的進步,但也可能在面臨新的挑戰時出現退步。然而,正是這種持續不斷的努力和堅持,使得我們在道德的道路上漸行漸遠,不斷接近那個更高尚、更完美的境界。

4. 教育的引導作用的深刻領悟

孔子對子貢的回應,不僅僅是對他個人的評價,更是一種極具智慧和深意的教育方式。

在教育過程中,盲目地讚揚和肯定可能會讓學生陷入自我滿足的陷阱,而過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他小說相關閱讀More+

你的星星,我的螢火

藍綠都是我喜歡的顏色

(海賊王同人)海賊王之航海日記+番外

哈尼雅

復仇情人

意若幽蓮

獸世嬌寵:戲精美人,多子多福

君墨羽

門庭十一

金千千

(綜同人)[綜影視]給他一個HE

青鏡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