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論語·里仁第10章 無適無莫,義之與比》
外向開朗的巴菲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章 《<論語·里仁第10章 無適無莫,義之與比》,論語新論傳統經典的當代意,外向開朗的巴菲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文: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解讀:
一、原文釋義,啟迪智慧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情,沒有規定一定要依從什麼,也沒有規定一定不要做什麼,只要與義相符合就行了。”
在這裡,“君子”指的是具有高尚品德和修養的人,是孔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
“天下”涵蓋了世間的所有事務和情況,範圍極其廣泛。
“適”的意思是專主、依從,強調過度地依賴或固執地遵循某種特定的方式、原則或物件。
“莫”則表示不肯、反對,即盲目地排斥或拒絕某些可能的選擇、方法或觀念。
“義”是這一句話中的核心概念,它代表著道義、正義和道德規範。義不是一種僵化固定的規則,而是基於仁愛、公平、正直、誠信等美德所形成的一種綜合的價值判斷標準。
“比”可以理解為親近、靠攏、符合。
孔子此語旨在表明,君子在面對世間各種複雜多變的事務時,不應受到先入為主的觀念、固定的模式或個人偏好的過度束縛。他們不會盲目地依從某種既定的方式,也不會毫無理由地拒絕其他可能的選擇。
君子的判斷和行動依據在於“義”,即根據具體情況,以符合道義的原則來決定自己的態度和行為。這種觀點體現了孔子對於君子在處世時應具備的靈活性、開放性和以道德為基準的要求。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超越固定模式的靈活應變之智慧
在這紛繁複雜、變幻莫測的世間,萬事萬物的發展演進充滿了不確定性和多樣性。如果君子一味地固執地遵循某種僵化的方式,或者堅決地拒絕某些可能的途徑,那麼就極有可能陷入思維的僵化和行為的教條之中,從而無法有效地應對層出不窮的實際挑戰和稍縱即逝的寶貴機遇。
“無適無莫”這一理念呼喚著君子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靈動的思維能力,能夠敏銳地捕捉到事物的細微變化和潛在趨勢,從而根據具體的情境、條件以及各種相關因素,做出最為恰當、適時且富有智慧的判斷和選擇。這種靈活性並非是毫無原則的肆意妄為,而是紮根於對事物本質的深刻洞察和對道義的篤定堅守。
2. 道義為準則的堅定不移之追求
儘管君子在應對方法和手段上展現出了不固執的靈活性,但對於道義的追求卻始終如一地堅定不移。道義,作為一種至高無上的精神燈塔,是君子內心深處永不熄滅的聖火,是判斷是非善惡的精準標尺,是權衡利弊得失的可靠天平。
無論外在的環境如何風雲變幻,無論面臨著怎樣巨大的壓力、誘惑甚至是威脅,君子都應當以道義作為不可逾越的紅線和不可動搖的基石,確保自己的每一個念頭、每一句話語、每一個行動都符合正義和善良的根本原則。只有如此,方能在這充滿迷霧和陷阱的世界中,保持著一顆清澈透明、堅定不移的心靈,守護住那份與生俱來的高尚品格和道德尊嚴。
3. 個人修養與社會責任的完美統一
君子以“義之與比”來處理天下之事,這不僅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個人的深厚道德修養,更充分地彰顯了對社會的崇高責任擔當。一個真正達到君子境界的人,絕不會僅僅著眼於個人的狹隘利益或者一時的偏好而盲目行動,而是會以一種寬廣的視野和博愛的胸懷,審慎地考慮到每一個行為可能對他人、對社會整體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在追求個人目標和實現自我價值的漫漫征途中,如果遭遇了與道義相互衝突的十字路口,君子會毫不猶豫地捨棄個人的私慾和短暫的滿足,挺身而出,扞衛社會的公平、正義與和諧。這種將個人修養與社會責任緊密融合、無縫對接的高尚態度,無疑是君子境界的核心要義與璀璨光輝的生動體現。
4. 對當代社會的深刻啟示與寶貴借鑑
在當今這個科技飛速發展、資訊爆炸、價值觀多元且社會變革日新月異的時代,“無適無莫,義之與比”的古老智慧煥發出了嶄新而耀眼的光芒,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指導價值。
在這個快節奏、高壓力且充滿不確定性的社會大舞臺上,我們每個人每天都面臨著無數的選擇和決策。這一理念猶如一陣清風,及時地提醒我們切勿盲目跟從流行的趨勢或者頑固地堅守個人的成見,而是應當以道義為至上的考量標準,以靈活而堅定的姿態去應對生活中瞬息萬變的各種複雜情況。
在職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