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開朗的巴菲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章 聖仁之途 高山仰止——孔子的自謙與垂範》,論語新論傳統經典的當代意,外向開朗的巴菲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文: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解讀:

一、原文釋義,啟迪智慧

孔子說:“說到聖和仁,我怎麼敢當?不過是學習和實踐聖仁之道從不厭倦,教誨別人從不疲倦,只能說如此罷了。”公西華說:“這正是我們學生做不到的。”

首先,“聖”這一概念,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中,象徵著一種超凡脫俗、登峰造極、盡善盡美的至高境界。它意味著一個人在道德層面達到了純粹無瑕的境地,其品德如璀璨明珠般閃耀著仁愛、正義、智慧和勇敢的光芒;在智慧方面,擁有對世間萬物執行規律的深邃洞察和精準把握,能夠洞悉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真諦;在行為舉止上,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語都符合天道人倫的至善準則,成為眾人敬仰和效仿的光輝典範。

“仁”,作為儒家核心價值觀中最為關鍵的要素之一,其內涵豐富深厚、源遠流長。它涵蓋了對他人發自肺腑的關愛、同情、尊重與無私幫助,這種情感猶如溫暖的春風,吹拂著人們的心靈;仁還體現在對道德原則的堅定不移的堅守,無論面對何種誘惑和壓力,都能毫不動搖地扞衛正義和公平;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展現出寬容大度、友善親和、正直誠信的品質,以善良和慈悲去化解矛盾,促進和諧。

“豈敢”,這兩個看似簡單的字眼,實則蘊含著孔子極其深沉的謙遜之意。孔子深知聖和仁的境界之高遠遼闊、艱難險峻,他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尚未完全達到這樣的巔峰境地,所以用“豈敢”來表達自己的不敢自詡、不敢妄稱。這種謙遜並非出於表面的客套或虛偽的做作,而是源自他內心深處對道德境界的無上敬畏和對自我完善永無止境的執著追求。

“抑”在此處起到了精妙的轉折和承接作用,將話題從對聖和仁這一崇高境界的評價巧妙地轉向對自己實際行為的坦誠陳述。它意味著“不過”“然而”,自然而然地引匯出後面對於自己在追求聖仁之道以及教誨他人方面的不懈努力和堅定態度。

“為之不厭”,其中“厭”字所表達的是厭倦、厭煩、懈怠之意。孔子以堅定的語氣表明自己對於追求聖仁之道始終保持著如燃燒的火焰般熾熱而持久的熱情和積極向上的心態,無論在這漫長的征程中遭遇多少艱難險阻、挫折困苦,都從未產生過哪怕是一絲一毫的厭倦情緒,始終堅定不移地向前邁進。

“誨人不倦”,“誨”字意為教導、教誨、啟發,“倦”則表示疲倦、勞累、厭煩。孔子著重強調自己在教育他人的過程中,始終懷著一顆無私奉獻、充滿耐心和關愛的心,無論面對怎樣的學生、重複多少次相同的內容,都從不因為工作的繁瑣和辛苦而感到絲毫的疲憊和厭煩,始終如一地以飽滿的熱情和高度的責任感履行著教育的使命。

公西華所說的“正唯弟子不能學也”,其中“正唯”二字意味深長,深刻地表達了“正是因為”之意。公西華透過這一感慨,由衷地承認和揭示了孔子這種對聖仁的不懈追求和無私教誨的精神境界是他們作為弟子目前難以企及和效仿學習的。這一回應既體現了公西華對孔子的深深敬仰和欽佩,也從側面反映了孔子的偉大之處。

綜合來看,這段原文透過孔子的自我陳述和公西華的回應,如同一幅細膩而生動的畫卷,清晰而深刻地展現了孔子對聖仁的敬畏、對自身的嚴格要求以及他在教育方面的無私奉獻和卓越擔當。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孔子的謙遜美德

孔子面對聖仁這一至高無上的讚譽,不假思索、毫不猶豫地予以自謙,這種謙遜絕非是流於表面的虛情假意,而是深深紮根於他靈魂深處的對道德境界的無上敬畏和對自我成長永不停歇的執著追求。他清醒地認識到聖仁之境的廣袤無垠、高深莫測,儘管自己在這條道路上奮力馳騁、披荊斬棘,但與那終極的理想境界仍存在著難以逾越的距離。正是這種對自身的清晰定位和對更高層次的謙卑仰望,使他始終如一地保持著一顆虛懷若谷的心,在自我精進的道路上砥礪前行、永不止步。

2. 對道德追求的執著

孔子雖然謙遜地否認自己已然達到聖仁之境,但他著重強調自己在追求的漫漫征途中從未有過一絲厭倦之情。這充分表明他將聖仁視為自己畢生矢志不渝的終極目標,無論前方道路多麼崎嶇漫長、佈滿荊棘,他都始終堅定如磐,毫不動搖,絕不輕言放棄。這種百折不撓、鍥而不捨的執著精神,猶如一座巍峨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他小說相關閱讀More+

你的星星,我的螢火

藍綠都是我喜歡的顏色

(海賊王同人)海賊王之航海日記+番外

哈尼雅

復仇情人

意若幽蓮

獸世嬌寵:戲精美人,多子多福

君墨羽

門庭十一

金千千

(綜同人)[綜影視]給他一個HE

青鏡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