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孔子頌音樂華章——師摯與<關雎>的妙音迴響
外向開朗的巴菲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章 孔子頌音樂華章——師摯與<關雎>的妙音迴響,論語新論傳統經典的當代意,外向開朗的巴菲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文:
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解讀:
一、原文釋義,啟迪智慧
孔子說:“從太師摯演奏的序曲開始,到《關雎》的結尾,美妙的音樂洋洋灑灑,充滿了我的耳朵啊!”
首先,“師摯”,“師”明確地指向樂師這一職業身份,“摯”則是這位樂師的專屬名號。太師摯乃是當時音樂領域中技藝超群、備受尊崇且極具影響力的傑出人物。他憑藉其精湛的演奏技巧、深厚的音樂素養以及對音樂情感的精準把握,在樂壇享有極高的聲譽。
“始”,在此處並不僅僅是單純地指示樂曲演奏過程中的起始階段,它更具有一種為整首樂曲奠定基礎、營造氛圍、引領情感走向的關鍵作用。這一起始部分猶如一幅精心繪製的畫卷的開篇筆觸,又似一篇華麗樂章的開篇序曲,以其獨特的旋律、節奏和和聲,為後續音樂的展開設定了基調,喚起聽眾內心深處的期待和情感共鳴。
“《關雎》”,其原本作為《詩經》中廣為流傳的經典詩歌,以其優雅細膩的詞句、真摯深沉的情感表達而聞名於世。在當時特定的文化背景下,《關雎》被巧妙地譜以動人的樂曲,並透過演奏的形式得以展現。這一過程進一步拓展和深化了詩歌中所蘊含的豐富情感和美好意境。
“亂”,此字在古代音樂的專業術語中蘊含著獨特而精妙的意義,決然不同於我們在日常語境中所理解的混亂、無序等概念。相反,它特指樂曲演奏的終章、結尾部分。這一結尾部分往往被視為整個樂曲的巔峰時刻和精華所在,它集合了最為精彩絕倫、扣人心絃的音樂元素,透過巧妙的編排和激昂的演繹,將音樂的情感力量推向極致,給聆聽者帶來前所未有的強烈情感衝擊和令人陶醉的審美享受。
“洋洋乎”,“洋洋”一詞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一種盛大、浩瀚、豐富多彩且連綿不絕的景象。“乎”作為語氣助詞,在此起到了增強和凸顯這種形容效果的作用。它栩栩如生地展現了音樂所具有的磅礴氣勢、無盡的變化和豐富的層次,彷彿是一片廣闊無垠的海洋,波濤洶湧,浪花飛濺,充滿了無盡的魅力和生命力。
“盈耳”,“盈”字傳達出充滿、充盈、飽和的含義,“耳”則直接指向人的聽覺器官——耳朵。“盈耳”這一表述以極其生動和形象的方式描繪了音樂的聲音是如此的飽滿、強烈和無處不在,彷彿如洶湧的潮水一般,毫無間隙地填滿了整個耳朵,甚至滲透到人的心靈深處,使人完全沉浸於音樂的美妙世界之中,無法自拔。
深入剖析這句話,孔子以其敏銳至極、細膩入微且超越常人的藝術感受力,精準無誤地捕捉到了音樂演奏過程中最為關鍵的節點和最為精彩動人的瞬間。他透過對太師摯演奏起始部分的高度讚賞以及對《關雎》樂曲結尾部分的由衷讚美,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他對音樂藝術的深刻理解、獨到見解和無限熱愛。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音樂的感染力
孔子對這段音樂的深情讚美,深刻地揭示了音樂所具有的那種令人歎為觀止、無法抗拒的強大感染力。優秀的音樂宛如一把神奇而萬能的鑰匙,能夠在不經意間輕而易舉地開啟人們內心深處那扇緊閉的情感閘門,從而引發強烈而深刻的情感共鳴。它擁有一種神奇的魔力,能夠讓人在瞬間忘卻塵世的喧囂與紛擾,將自己完全沉浸在一個純粹、美妙且充滿詩意的精神世界之中。無論是歡快激昂的旋律所帶來的無盡愉悅和興奮,還是深沉舒緩的音符所引發的靜謐沉思和內心探索,音樂都以其獨一無二的魅力,輕柔而堅定地觸動著人們內心最柔軟、最隱秘的角落,如同春風化雨般給予心靈以溫暖的慰藉和滋養。
2. 藝術的價值
這段精彩的表述毫無保留地展現了藝術在人類生活中那無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價值。音樂,作為藝術殿堂中那顆最為璀璨奪目、熠熠生輝的明珠,絕不僅僅是供人們在閒暇時光裡消遣娛樂的一種簡單方式或工具。相反,它更是人類用以表達內心深處那些複雜微妙、難以言表的情感世界,傳遞深邃高遠、啟迪智慧的思想觀念,塑造獨具特色、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和強大媒介。它就如同一位默默無聞卻又充滿智慧的無聲導師,以其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豐富著人們的精神世界,提升著人們的審美水平,激發著人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在藝術那溫柔而持久的薰陶之下,人們得以超越平凡瑣碎、單調乏味的日常生活表象,觸控和感受到更高層次、更為純淨的精神境界,從而真切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