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論語·為政第24章 正義與敬畏》
外向開朗的巴菲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章 《<論語·為政第24章 正義與敬畏》,論語新論傳統經典的當代意,外向開朗的巴菲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文: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解讀:
一、原文釋義,智慧啟源
孔子此言,意味深長。“非其鬼而祭之,諂也”,意思是若去祭祀並非自己應當祭祀的鬼神,那就是諂媚之舉。在古代,祭祀有著嚴格的規定和特定的物件,這不僅是一種宗教儀式,更是社會秩序和倫理規範的體現。不合規矩地祭祀他人之鬼,往往是出於不正當的企圖,如謀求私利、攀附權貴等,這種行為背離了正直和真誠。
“見義不為,無勇也”,是說當面對符合正義的事情卻不付諸行動,這便是缺乏勇氣。正義之事通常需要有人挺身而出,維護公平、公正和善良,但很多人因各種顧慮而選擇退縮,這反映出內心的怯懦和對責任的逃避。
孔子透過這兩句話,清晰地指出了人們在行為和品德上容易出現的偏差,旨在引導人們遵循正道,秉持真誠,勇敢地踐行正義。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堅守原則,拒絕諂媚
“非其鬼而祭之,諂也”,此句所強調的,乃是人在紛繁複雜的塵世中應當堅守自身的立場和原則。祭祀,於古代而言,是一件莊重肅穆、充滿神聖意味且有著嚴格規定和禮儀的大事。若有人違背既定的規範去祭祀本不屬於自己應當祭祀的鬼神,其背後潛藏的動機往往是為了卑微地討好、曲意逢迎,企圖以此獲取某種不正當的利益或好處。這種行為,實質是對自我內心的背叛,折射出一個人內心的脆弱與不堅定,以及對原則底線的漠視與踐踏。在現實生活的廣袤畫卷中,我們無時無刻不面臨著形形色色的誘惑與重重疊疊的壓力,稍有不慎,便可能在利益的迷宮中迷失方向,做出違背自己良心和原則的抉擇。然而,唯有堅定不移地堅守正道,不為一時的私利而背棄原則,方能保持人格的獨立與尊嚴,如高山般巍峨聳立,不為世俗的風雨所動搖。
2. 勇擔正義,彰顯勇氣
“見義不為,無勇也”,此語擲地有聲地指出了勇氣在面對正義時的不可或缺性。正義,乃是社會得以穩固發展的基石,是人類文明演進的燈塔。當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上遭遇那些符合正義、亟待挺身而出的關鍵時刻,應當毫不猶豫地拔劍而起,以無畏的姿態勇往直前。但令人遺憾的是,在諸多情形下,人們往往會因為對困難的恐懼、對潛在風險的擔憂,或者出於狹隘自私的考量而選擇退縮逃避。這種退縮,絕非真正的明智之舉,而是缺乏勇氣的怯懦表現。一個真正擁有勇氣的人,會在正義的召喚下,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為了真理的光輝和公平的實現而不懈努力。這種勇氣,不僅能夠成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堅實支柱,更能夠如星星之火般激發他人內心深處的良知和勇氣,共同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營造一個充滿希望、美好與和諧的社會環境。
3. 內在品德與外在行為
孔子的這兩句警言,宛如兩面鏡子,一面映照出內在的品德修養,一面折射出外在的行為舉止。不諂媚,是內在正直、自尊與自愛的生動體現,是心靈深處對真善美的執著堅守;勇於為義,則是外在果敢、擔當與奉獻的鮮明彰顯,是在行動中對正義的堅定扞衛。一個真正的君子,應當在內心深處精心培育堅定純潔的品德之花,同時在現實的行動上積極踐行正義的使命,力求做到內外渾然一體,言行完美契合,以實現人格的昇華與完善。
4. 社會影響與個人責任
從宏觀的社會層面來審視,個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會在整個社會的廣闊水域中激起層層漣漪,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倘若大多數人都為了滿足個人的私慾而不擇手段地諂媚奉承,對正義之事漠然置之、視若無睹,那麼社會的道德風氣必將如腐朽的樑柱般逐漸崩壞,公平正義的陽光也將被陰霾所遮蔽,難以普照大地。因此,每一個個體都應當清醒地意識到自己作為社會成員的責任與使命,以高度的自覺和擔當,維護社會的正義和良好風氣,共同鑄就社會的繁榮與進步。
5. 自我反省與成長
孔子的這一教誨,恰似一盞照亮心靈深處的明燈,為我們提供了持續不斷進行自我反省的珍貴契機。我們應當時常以這兩句箴言為鏡,深刻反思自己過往的行為軌跡,審慎審視自己是否曾有過哪怕一絲一毫的諂媚之舉,是否在面對正義的召喚時因怯懦而選擇了退縮。透過這樣持之以恆、入木三分的自我反省,我們便能敏銳地發現自身存在的種種不足與缺陷,進而以堅定的決心和頑強的毅力努力改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