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論語·八佾第17章 孔子論禮之儉奢》
外向開朗的巴菲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章 《<論語·八佾第17章 孔子論禮之儉奢》,論語新論傳統經典的當代意,外向開朗的巴菲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文: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解讀:
一、原文釋義,啟迪智慧
子貢想要廢除每月初一在祖廟舉行的殺羊祭廟這一儀式中所用的活羊。
“告朔”,這是古代的一種重要制度。在當時,天子會在每年秋冬之交向諸侯頒佈下一年的歷書,諸侯把曆書恭敬地收藏在祖廟中。每月初一,諸侯都要到祖廟殺一隻活羊進行祭祀,同時表示這個月開始處理政事。
“餼羊”,“餼”指活的牲口,“餼羊”就是用作祭祀的活羊。
子貢從實際的經濟角度出發,考慮到節省一隻羊的資源。而孔子說:“賜啊!你愛惜的是那隻羊,我所珍視的卻是這背後的禮。”
孔子的這句話,並非簡單地指責子貢,而是在強調禮的重要性。對於孔子而言,告朔之禮是一種莊重的儀式,它承載著政治、道德和文化的多重意義。即使一隻羊在物質層面上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它在禮儀中的象徵意義卻是不可忽視的。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重視傳統禮儀的內涵
孔子對於子貢提議的反對,鮮明地反映了他對傳統禮儀內涵的至高重視。禮儀,絕非僅僅是表面的形式和流程,它猶如一座深藏著無盡智慧和精神財富的寶庫,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傳承和社會秩序的穩固象徵。即使在時代變遷、物質條件發生變化的複雜情境下,也不能輕易地丟棄其核心的意義和本質。這種對傳統禮儀內涵的堅守,如同夜空中的北斗星,為我們在迷茫和困惑中指引方向,讓我們在現代社會的喧囂與浮躁中,依然能夠尋找到那份寧靜與深沉,堅守住內心的道德底線和人文精神。
2. 長遠眼光與短視利益
子貢著眼於當下節省一隻羊所帶來的即時利益,這種思維體現了一種短視的功利主義傾向。而孔子則以其深邃的智慧和長遠的眼光,看到了維護禮儀對於社會道德架構的支撐作用以及對社會秩序的穩定意義。這一鮮明對比深刻地啟示著我們,在面對紛繁複雜的問題和抉擇時,要努力超越短期的利益誘惑和狹隘的功利考量,以更加廣闊的視野、更加深遠的思維和更加宏觀的戰略眼光來審視和做出決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因小失大,才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穩健前行,為社會的長治久安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3. 物質與精神的權衡
此章所呈現的孔子與子貢的觀點分歧,也深度地引發了我們對於物質與精神價值之間微妙關係的深入思考。子貢側重於物質方面的節約和實用考量,這反映了一種現實而務實的態度。然而,孔子更注重精神層面的堅守和價值追求,他深知精神的力量如同火炬,能夠在黑暗中照亮前行的道路,能夠在困境中給予我們堅定的信念和勇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面臨著類似的抉擇,物質的誘惑常常擺在眼前,而精神的追求卻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堅持。如何在物質的實用與精神的崇高之間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如何在滿足現實需求的同時不喪失對理想和信仰的執著追求,這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用一生去探索和解答的重要課題。
4. 文化傳承的責任
孔子對禮的堅定堅持,如洪鐘大呂,敲響了我們每個人在文化傳承中所肩負的重大責任。傳統的文化和禮儀,是先輩們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智慧的結晶和心血的凝聚,它們承載著民族的記憶、精神的基因和文明的火種。我們作為後來者,有義不容辭的義務去精心保護、虔誠傳承和積極發揚。不能因為一時的便利、短暫的困難或者盲目的跟風而輕易地捨棄那些歷經千百年歲月洗禮依然熠熠生輝的寶貴財富。只有當我們以敬畏之心接過文化傳承的接力棒,以實際行動踐行文化傳承的使命,我們才能讓古老的智慧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才能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家園。
5. 堅守與變革的辯證
在這一章節中,我們還可以思考堅守傳統與適應變革之間的辯證關係。孔子愛禮,強調堅守其核心價值,但這並不意味著對傳統禮儀的全盤照搬和僵化遵循。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我們需要在堅守傳統禮儀所蘊含的精神核心的基礎上,結合當下的社會現實和需求,進行合理的創新和變革。這樣,傳統禮儀才能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繼續發揮其積極作用,成為我們生活中的指引和滋養。
三、本章小結
本章透過孔子與子貢關於告朔之餼羊的討論,體現了孔子對禮的重視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