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論語·八佾第23章 孔子論音樂之妙諦》
外向開朗的巴菲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章 《<論語·八佾第23章 孔子論音樂之妙諦》,論語新論傳統經典的當代意,外向開朗的巴菲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文: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解讀:
一、原文釋義,啟迪智慧
孔子與魯國的樂官太師探討音樂,說道:“音樂是能夠被理解和把握的:初始演奏時,聲音和諧盛大,如同群鳥振翅高飛,相互呼應,這就是‘翕如’。‘翕’本義是閉合、收斂,在這裡形容聲音聚攏而和諧。‘如’表示如同、像。‘始作’指開始演奏。
接著展開,聲音純淨美好,猶如清澈的溪流潺潺流淌,毫無雜質,此為‘純如’。‘純’意為純粹、純淨,強調聲音的純粹無雜。
而後,聲音清晰明亮,恰似明珠閃耀於盤,光彩奪目,這稱作‘皦如’。‘皦’本義是潔白、明亮,這裡突出聲音的清晰可辨。
再往後,聲音連綿不絕,仿若絲線交織,綿延不斷,此乃‘繹如’。‘繹’有連續、不絕之意。
如此這般,一首樂曲才算完整地完成。
孔子透過對音樂演奏過程中每個階段聲音特點的細緻描繪,為我們呈現了音樂演奏的精妙之處和內在規律。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和諧之美
孔子對音樂起始階段“翕如”的描述,深刻地體現了他對和諧統一這一美學原則的極致追求。這種和諧之美,不僅僅侷限於音樂的音符組合和旋律起伏,更延伸至社會的各個層面以及個人的內心世界。在一個和諧的社會中,不同階層、不同群體之間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共同為了社會的繁榮與進步而努力,猶如音樂中各個音符的和諧共鳴。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當人類遵循自然規律,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不肆意破壞生態平衡,便能享受到大自然的恩賜,這也是一種和諧的體現。而在個人的內心世界,當理智與情感、慾望與道德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與和諧,心靈便能獲得寧靜與滿足,不再被內心的衝突所困擾。
2. 純淨之質
“純如”所強調的純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深遠而富有啟示性的思考。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的心靈極易受到外界的各種誘惑和干擾,從而變得浮躁、迷茫甚至迷失自我。然而,只有堅守內心的純粹,保持那份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不為功名利祿所迷惑,不為虛榮和浮華所動搖,我們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方向。就如同純淨的音樂能夠穿透心靈的迷霧,觸動靈魂的深處,純淨的心靈也能夠讓我們洞察生活的本質,感受到那些平凡而又珍貴的美好瞬間。
3. 清晰與明朗
“皦如”所代表的清晰明亮,不僅是對音樂表達的要求,更是對我們思維方式和為人處世態度的一種指引。在思考問題時,我們應當保持頭腦的清晰,摒棄模糊不清的概念和混亂無序的邏輯。要學會運用理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深入剖析事物的本質,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從而能夠準確地把握問題的核心和關鍵。在與人交往和表達自己的觀點時,我們要坦誠直率,用簡潔明瞭的語言傳達自己的想法,避免含糊其辭和模稜兩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效地避免誤解和衝突,建立起真誠、穩固的人際關係,促進良好的溝通與合作。
4. 持續與連貫
“繹如”所展現的連綿不絕,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它教導我們在追求夢想和目標的道路上,要有堅定不移的信念和持之以恆的毅力。成功往往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我們在漫長的歲月中不斷努力、持續積累。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我們不能輕易放棄,而要像那連綿不斷的音樂旋律一樣,保持前進的動力和節奏。同時,在人生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也要注重規劃的連貫性和行動的穩定性,一步一個腳印地朝著目標邁進,不斷積累經驗和知識,逐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5. 藝術與人生的交融
孔子對音樂的這番精妙論述,不僅僅是對音樂藝術的深刻洞察,更是對人生哲學的生動隱喻。音樂的演奏過程與人生的旅程有著諸多相似之處。音樂需要有一個和諧美妙的開端,以吸引聽眾的注意力;人生也需要有一個良好的起點和清晰的目標。音樂在發展過程中要保持純淨、清晰和連貫,不斷展現出豐富的層次和變化;人生同樣需要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堅守初心、保持理智、持續努力,不斷克服各種困難和挑戰。只有當我們將音樂中的和諧、純淨、清晰、連貫等品質融入到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我們才能譜寫出一曲精彩絕倫、富有意義的人生樂章。
6. 文化傳承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