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論語·八佾第9章 孔子論夏禮與殷禮》
外向開朗的巴菲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章 《<論語·八佾第9章 孔子論夏禮與殷禮》,論語新論傳統經典的當代意,外向開朗的巴菲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文: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解讀:
一、原文釋義,啟迪智慧
孔子說:“對於夏代的禮,我能夠講述出來,但是它的後裔杞國不足以作為驗證的依據;對於殷代的禮,我也能夠論說,然而它的後裔宋國也不能夠提供充分的證明。這是因為文獻資料不夠充足的緣故。如果文獻充足,那麼我就能夠加以驗證了。”
這裡的“夏禮”指的是夏朝的禮儀制度。“杞”是夏的後裔所建立的國家。“徵”意思是驗證、證明。“殷禮”即殷商時期的禮儀規範。“宋”是殷商後裔所建立的諸侯國。
“文獻”需要特別解釋一下,“文”指歷史典籍、文字記載;“獻”指熟悉歷史掌故、禮儀制度的賢人。
孔子憑藉自己的學識,對夏禮和殷禮有一定的瞭解和研究,但由於杞國和宋國所留存的相關資料以及賢人的缺失,使得這些古代的禮制無法得到充分的證實。
這反映出孔子對古代禮制傳承狀況的關注以及對獲取確鑿證據來印證自己學說的渴望。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文化傳承的困境
孔子的此番言辭,猶如一道深邃的目光,洞穿了文化傳承過程中所遭遇的重重艱難險阻。儘管他憑藉卓越的智慧和淵博的學識,對夏禮和殷禮有著深入的理解,但由於歲月的流轉、時代的劇烈變遷以及頻繁的社會動盪,古老的文化傳承鏈條出現了斷裂。使得後世的杞國和宋國在歷史的風雨中,無法完整而準確地保留和展現這些曾經璀璨輝煌的古老禮制。這深刻地反映出,文化在傳承的漫漫長河中,極有可能因為戰爭的破壞、政治的干預、社會觀念的轉變等多種複雜因素,而發生內容的缺失、形式的變異甚至是精髓的流失。
2. 文獻與賢人的重要性
孔子著重強調的文獻和熟悉掌故賢人的關鍵作用,猶如文化傳承大廈的基石和棟樑。文獻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猶如一部部生動的史書,忠實地記錄著歷史長河中的點滴經驗和無盡智慧。它們是前人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是我們瞭解過去、把握現在、展望未來的重要依據。而賢人則如同文化傳承的火炬手,他們憑藉自身深厚的學識、豐富的經驗以及對文化的熱愛與執著,透過言傳身教、著書立說等方式,將文化的火種代代相傳,使文化的精髓得以在歲月的洗禮中歷久彌新。當這兩者缺失或不足時,文化的傳承就如同失去了燈塔的航船,在茫茫的歷史海洋中迷失方向,艱難前行。
3. 對歷史研究的啟示
對於致力於探索歷史奧秘和文化真諦的我們而言,孔子的這一觀點無疑是一盞照亮前行道路的明燈。它時刻提醒著我們,在研究歷史和文化的征程中,必須高度重視原始文獻的蒐集、整理、保護和研究工作。每一份古老的文獻都可能隱藏著解開歷史謎團的關鍵鑰匙,每一段塵封的文字都可能承載著先輩們的智慧和情感。同時,我們也要對那些在文化領域默默耕耘、具有深厚造詣的學者和專家給予充分的尊重和支援。他們是歷史的解讀者,是文化的傳承者,是連線過去與現在的橋樑。只有充分挖掘和利用好這兩方面的資源,我們才能夠在追尋歷史真相的道路上越走越穩,越走越遠,更好地理解和傳承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4. 對當下文化傳承的反思
在當今這個全球化、資訊化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同樣面臨著嚴峻的文化傳承問題。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如同古老的技藝、獨特的民俗、珍貴的語言等,正面臨著失傳和被遺忘的危險。這迫切需要我們深刻反思,如何在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和多元文化的衝擊下,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新。我們應當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資源,去搶救、整理和儲存那些瀕臨消失的文獻資料,建立健全完善的文化保護機制;同時,要大力培養和尊重文化傳承的人才,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和條件,激發他們的熱情和創造力,以確保文化的血脈得以延續,文化的根基得以穩固。
5. 追求真理的態度
孔子儘管面對夏禮和殷禮證明資料不足的困境,但他始終保持著對真理堅定不移的追求精神。這種執著和不懈的態度,宛如一座巍峨的山峰,激勵著我們在面對未知的領域和不確定的問題時,要有勇往直前、不畏艱難的探索勇氣,要有刨根問底、窮究到底的鑽研精神,要有不輕易滿足、不隨意放棄的堅定信念。無論前方的道路多麼崎嶇,無論遇到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