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樂正歸位的文化盛業——孔子的音樂情懷與文化擔當
外向開朗的巴菲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章 樂正歸位的文化盛業——孔子的音樂情懷與文化擔當,論語新論傳統經典的當代意,外向開朗的巴菲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文:
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解讀:
一、原文釋義,啟迪智慧
孔子說:“我從衛國返回魯國之後,才開始對音樂進行整理和校正,從而讓《雅》和《頌》都能迴歸到它們各自恰當的位置,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和價值。”
首先,“自衛反魯”,“自”指從,“衛”是衛國,“反”同“返”,意為返回。這四個字清晰地交代了孔子的行程,即他從衛國回到了魯國。
“樂正”,“樂”指音樂,“正”有修正、整理、規範之意。這裡的“樂正”涵蓋了對音樂的多個方面進行調整和規範,包括音律的校準、樂章的編排、演奏的方式等,目的是讓音樂達到一種符合禮儀和審美標準的理想狀態。
“《雅》《頌》”,這是《詩經》中的兩個重要部分。《雅》分為《大雅》和《小雅》,多是西周王畿地區的正聲雅樂,在貴族的各種重要活動如祭祀、朝會、宴飲等場合被使用,內容往往涉及政治、歷史、道德等方面,具有較高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頌》包括《周頌》《魯頌》和《商頌》,主要是在祭祀祖先和神明時所演唱的樂歌,其風格莊重肅穆,節奏較為緩慢,用於表達對祖先和神明的敬仰與讚頌。
“各得其所”,意思是每一個部分都能被安排在合適的位置,恰如其分地發揮其獨特的功能和價值。在這句話中,意味著《雅》和《頌》在經過孔子的整理校正後,能夠在相應的場合和情境中得到恰當的運用,充分展現其文化和藝術魅力。
深入剖析這段話,精準且全面地展現了孔子對音樂文化的高度重視以及他為傳承文化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深沉的文化傳承使命感
孔子在經歷了在外的奔波遊歷之後,一回魯國便即刻投身於音樂的整理工作,這一行為充分彰顯了他內心對於文化傳承的那種熾熱而堅定的使命感。他深刻地認識到音樂在整個文化體系中所佔據的關鍵地位,毫不猶豫地將其視為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之一。這種強烈的使命感猶如一盞明燈,為我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啟示我們在無論怎樣變遷的時代浪潮中,都應當自覺地肩負起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神聖責任,積極採取切實行動,讓傳統文化在歲月的長河中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續和蓬勃發展。
2. 對規範與秩序的執著追求
孔子致力於對音樂進行正樂的舉動,生動地反映了他對於規範和秩序的不懈追求。他期望透過精心的整理和校正,讓音樂嚴格符合特定的標準和原則,進而能夠更加有效地發揮其教育民眾、陶冶情操以及引導社會風尚的重要作用。這無疑為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樹立了鮮明的榜樣,教導我們務必注重追求規範和秩序,以實現更為高效的工作成果和更為優良的生活品質。
3. 音樂的多維社會價值
《雅》《頌》能夠各得其所,這一成果突出地展現了音樂在社會生活中所蘊含的豐富而多元的重要價值。這些音樂作品絕非僅僅是供人消遣娛樂的藝術形式,更是在祭祀、禮儀等重大場合中發揮著凝聚人心、傳承道德倫理、強化社會秩序以及增進文化認同的關鍵作用。這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音樂在社會的和諧發展、文化的傳承延續以及人類精神世界的豐富和昇華方面,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無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我們應當高度重視其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中所能夠產生的積極影響和巨大推動力量。
4. 實踐行動的關鍵意義
孔子並非僅僅停留在口頭表達對文化傳承的重視,而是透過實實在在的具體行動——整理音樂,來切實地踐行他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追求。這一行為鮮明地提醒著我們,當我們心中擁有了美好的想法、崇高的目標以及偉大的理想時,最為關鍵和重要的環節在於果敢地將其付諸實踐,透過腳踏實地的行動來推動事物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和進步,只有這樣,我們的理想和抱負才有可能轉化為現實的成果和價值。
三、本章小結
在這一章中,孔子自述返回魯國後正樂的經歷,生動地展現了他對文化傳承的堅定擔當、對規範秩序的不懈追求、對音樂社會價值的深刻洞察以及以實踐推動發展的堅定信念。這不僅讓我們領略到孔子在音樂文化領域的卓越貢獻和深遠影響,也為我們在傳承優秀文化、追求規範有序、重視藝術價值以及積極付諸實踐等方面提供了全面而深刻的啟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