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為學行止的至理洞察——孔子的進取勸勉與自決省思》
外向開朗的巴菲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章 為學行止的至理洞察——孔子的進取勸勉與自決省思》,論語新論傳統經典的當代意,外向開朗的巴菲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文: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解讀:
一、原文釋義,啟迪智慧
孔子說:“好比堆土成山,只差最後一筐土就能建成,然而這時停下來,那是我自己決定停下來的。又如在平地上,雖然才剛剛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心要繼續幹下去,那也是我自己主動去做的。”
首先,“為山”,“為”指做、造,“山”即山峰、山丘。“為山”形象地比喻透過不斷積累來成就一番大事業,就像一點點堆積泥土以形成高聳的山峰。
“簣”,讀音為“kui”,是用來裝土的竹筐。在這個比喻中,“簣”代表著每次微小但具體的努力和積累。
“未成一簣”,意思是還缺少一筐土就完成了。它突出了距離成功僅有極其微小的差距,強調了在接近目標時的關鍵階段。
“止,吾止也”,“止”在這裡表示停止、停下。“吾止也”強調這種停止的決定是由“我”自己做出的。這體現了個人的主觀意志對行為的決定性作用,意味著在接近成功時放棄是個人的選擇。
“平地”,指平整土地。與堆山相比,這是一個從零基礎開始的工作,象徵著事業的起始階段或較為初步的狀態。
“雖覆一簣”,“雖”表示雖然、即便,“覆”有傾倒、倒下的意思。“雖覆一簣”即雖然才剛剛倒下一筐土,表明開始時的努力非常有限。
“進,吾往也”,“進”意味著前進、進取。“吾往也”再次強調這種前進的主動性完全取決於“我”自身的意願和決心。
深入剖析這段話,孔子透過這兩個生動且對比鮮明的比喻,清晰而深刻地闡述了在為學和做事的過程中所蘊含的關鍵道理和重要原則。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自我主宰與責任自覺
孔子透過這兩個鮮明的比喻,著重強調了在追求目標和理想的漫漫征途中,個人的自主決定和選擇擁有著無可替代的決定性力量。無論是在即將觸手可及成功的前夕選擇放棄,還是在艱難起步的初始階段毅然決然地選擇堅定前行,每一個決策無一不是個人內心意志的真實映照。這使我們透徹地領悟到,我們必須對自己的每一個行為和每一次選擇承擔起全部的責任,切不可將失敗或成功輕率地歸咎於外部環境的影響或他人的因素,而應當勇敢地從自身的思想、態度和行動中去探尋根源,從而不斷地調整和完善自我。
2. 堅持與放棄的辯證權衡
距離成功只差一筐土卻選擇停止,這一情景令人痛心地揭示了在關鍵節點不能堅守到底所帶來的巨大損失。而哪怕僅僅開始時只付出了一筐土的努力卻選擇繼續前進,這種堅定不移的決心和持之以恆的毅力則令人讚歎。這深刻地啟示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對種種艱難險阻和紛繁誘惑,我們必須以敏銳的洞察力和深沉的智慧去審慎思考,權衡利弊,精準判斷何時應當堅持不懈,何時應當果斷放棄。每一次的決策都應當基於對目標的清晰認知、對自身能力的準確評估以及對外部環境的全面把握,從而做出既符合實際又順應內心的明智抉擇。
3. 積累與突破的協同共進
堆山和平地的過程無一不強調了積累的深厚力量。每一次新增一筐土,看似微不足道,卻都是在向著最終的目標紮實邁進,是量的積累為質的飛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在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時,我們還需要有突破自我、超越現狀的勇氣和決心,既不能因眼前的小成就而沾沾自喜、停滯不前,也不能因面臨的巨大困難而畏縮逃避、喪失信心。只有在積累中尋求突破,在突破中鞏固積累,才能不斷地推動事物朝著更高的層次和更遠大的目標發展。
4. 積極進取的精神引領
孔子以堅定而有力的言辭鼓勵我們,無論身處何種艱難困苦的境地,無論面對多麼渺小卑微的開端,都應當始終懷揣著積極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動力和堅定信念。即使前方的道路佈滿荊棘,只要我們擁有持續不斷努力的勇氣和決心,就一定能夠憑藉著點滴的積累和不懈的奮鬥,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偉大跨越,創造出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
三、本章小結
在這一章中,孔子透過為山和平地的精妙比喻,深刻揭示了個人在為學做事過程中的自我主宰力量、堅持與放棄的權衡智慧、積累與突破的協同關係以及積極進取的精神引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