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開朗的巴菲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章 聞過則改與思而後悅的修身指南孔子論君子的進德修業之道,論語新論傳統經典的當代意,外向開朗的巴菲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文: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解讀:

一、原文釋義,啟迪智慧

孔子滿懷著深切的期許說道:“那些合乎法規、禮法原則的嚴正規諫之言,人們又怎能不去聽從呢?然而,真正可貴至極的是在聽從之後能夠切切實實地改正自身存在的過錯與不足。對於那些以溫和恭順的方式表達出來的讚許、肯定的話語,人們又怎麼可能不心生歡喜呢?但其中最為關鍵且可貴的是能夠對其進行深入細緻的推究和思考。倘若只是一味地沉迷於令人愉悅的誇讚之中而不去認真思索其真實與否、恰當與否,只是在表面上聽從了嚴肅的勸誡卻絲毫不願意付諸實際的行動去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對於這樣的人,我實在是不知道究竟該拿他們怎麼辦才好了。”

首先,“法語之言”,這裡的“法”指的是法則、規範,“語”是言語、話語。所以“法語之言”指的是那些符合社會道德規範、法律法規以及正統禮儀準則的嚴肅而正直的言論。這些話語往往基於正義和真理,以毫不留情、直截了當的方式指出人們行為的不當之處或者思想上的錯誤觀念。

“能無從乎”,“從”在這裡表示聽從、依從。這四個字所表達的意思是,按照常理和正常的思維邏輯,當面對這樣義正詞嚴、完全符合正道的規諫時,人們在情理上應當表示順從和接受。它反映出人們在面對無可辯駁的正確道義和準則時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的態度。

“改之為貴”,“改”這個字的核心意義在於變更、修正。它著重強調的是將所聽到的那些正確且有益的勸誡切實地轉化為具體的行動,透過對自己的行為方式、思維模式進行全面且深入的修正和改進。這種能夠把從外界接收到的正確認知成功地轉化為實際的自我完善行動的能力和做法,才是最為珍貴、最值得被推崇和讚揚的高尚品質。

“巽與之言”,“巽”意味著恭順、溫和,“與”有給予、讚許的意思。所以“巽與之言”指的是以委婉、柔順、令人感到舒適和愉悅的方式所表達出來的表揚、稱讚和肯定的話語。

“能無說乎”,“說”在這裡通“悅”,表示喜悅、高興。此句描繪的是當人們接收到這種充滿善意和褒獎的言辭時,內心自然而然會產生的一種積極且愉快的情緒反應。

“繹之為貴”,“繹”的含義是推究、尋思、分析。它提醒著人們在盡情享受讚揚所帶來的快樂感受的同時,絕對不能僅僅滿足於停留在這種表面的情感滿足之上,而是應當進一步深入思考這些讚揚話語背後的真正意圖、依據以及對自身成長和進步的實際價值和意義。

“說而不繹,從而不改”,極其生動形象地刻畫了兩種極為不可取的態度和行為。前者說的是僅僅只是盲目地沉浸在讚揚所帶來的喜悅當中,卻完全缺乏對讚揚內容的深度思考和理性判斷,這樣很容易導致對自我的認知出現偏差,進而陷入盲目自信的誤區;後者指的是雖然在表面上做出了聽從嚴肅批評和勸誡的姿態,但實際上卻沒有真正下定決心將這些勸誡落實到實際的改正行動當中,使得原本具有重要價值的批評最終失去了其原本應當發揮的作用和意義。

“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孔子這句充滿無奈和感慨的話語,深刻而又強烈地表達了他對於那些不能夠將正確有益的言論有效地轉化為實際行動、不能夠從讚揚中提取出有價值的思考和啟示的人的極度失望和深深的無助之感。

深入剖析這段話,孔子以精準無誤且飽含深意的語言,為我們條理清晰、層次分明地闡述了在面對截然不同型別的言論時,應當始終秉持的正確態度和應當果斷採取的合理行動。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虛心納諫與自我革新的勇氣

孔子所強調的對於法語之言的聽從和改正,體現了一個人是否具備虛懷若谷的品質和自我革新的勇氣。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坦然面對自己的錯誤並積極接受他人基於正義和道德給出的批評,需要克服內心的自負、固執和虛榮。這種勇氣不僅能夠幫助我們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更能夠激發我們內在的潛力,促使我們不斷完善自我,走向更高的人生境界。

2. 理性對待讚揚與保持清醒的智慧

聽到巽與之言時的喜悅是人之常情,但能夠在喜悅之餘保持冷靜,對讚揚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則體現了一種難得的智慧。在充滿誘惑和虛榮的社會環境中,人們很容易被表面的讚揚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他小說相關閱讀More+

你的星星,我的螢火

藍綠都是我喜歡的顏色

(海賊王同人)海賊王之航海日記+番外

哈尼雅

復仇情人

意若幽蓮

獸世嬌寵:戲精美人,多子多福

君墨羽

門庭十一

金千千

(綜同人)[綜影視]給他一個HE

青鏡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