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孔子於困厄中的毅然堅守——斯文傳承的英勇擔當》
外向開朗的巴菲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章 孔子於困厄中的毅然堅守——斯文傳承的英勇擔當》,論語新論傳統經典的當代意,外向開朗的巴菲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文: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解讀:
一、原文釋義,啟迪智慧
孔子在匡地遭遇了被圍困的險惡處境,他慷慨陳詞:“周文王已然辭世,周代的文化遺產難道不都匯聚在我這裡嗎?倘若上天決意要讓這種文化消弭於世間,那我這個後死之人必然無緣接觸和掌握這種文化;但倘若上天無意讓這種文化覆滅,匡地的這些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
首先,“畏”,在此處意味深長,它生動地描繪了孔子所面臨的充滿威脅、危機四伏且令人膽戰心驚的艱難狀況。這不僅是身體可能遭受的迫害,更是心理上承受的泰山壓頂般的巨大壓力。
“匡”,乃是一個特定的地名,成為了孔子當時深陷困境的具體所在。
“文王既沒”,“文王”所指的是周文王姬昌,他是周朝開基立業的重要奠基者之一,為周朝的蓬勃發展和文化的璀璨形成立下了汗馬功勞。“既”清晰地表示已經完成的狀態,“沒”則確切地指向死亡、離世這一終結。
“文不在茲乎”,“文”所涵蓋的範疇廣博而深邃,包含了周朝的禮儀典章制度、道德行為規範、文化經典典籍、政治治理理念等眾多方面,是周朝文明光輝的集中展現與凝聚。“茲”在此精準地指向孔子自身,這句話擲地有聲地體現了孔子對自身肩負傳承文化使命的自覺認知和堅定擔當。
“天之將喪斯文也”,在當時的社會觀念中,“天”被視作一種凌駕於人類之上、神秘莫測且具有決定性力量的主宰存在,它的意志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性。“喪”明確地意味著毀滅、消逝、不復存在。
“後死者”,指的是在文王逝世之後的眾人,在這裡主要是孔子以一種自謙卻又堅毅的方式指代自己以及後來的人們。
深入剖析這段話,我們能夠深切而強烈地感受到孔子在極端危險的困境中,對於傳承周代文化所展現出的那種堅如磐石、毫不動搖的信念和至高無上的使命感。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文化傳承的神聖擔當
孔子在這生死攸關的困境中,始終堅信自己肩負著傳承周代輝煌文化的重大責任,這種大無畏的擔當精神令人發自內心地欽佩和敬仰。他深刻地洞見到文化的傳承是一項無比神聖且不容推辭的使命,即便置身於生死邊緣的危境,也決然不會有半分的退縮和絲毫的動搖。這給予我們深刻的啟示:在任何時代和環境之下,我們都應當高度重視並無比珍視那些源遠流長的優秀文化傳統,將傳承和弘揚它們視作義不容辭的責任,自覺且主動地肩負起這一歷史所賦予的神聖重任。
2. 對命運的豁達通透
孔子將文化的生死存續與上天那神秘難測的意志緊密相連,這充分展現了他對命運的一種豁達灑脫、從容不迫的態度。他既不會盲目地抗拒那人力難以掌控的命運洪流,也不會消極被動地坐等命運的隨意安排。而是在篤信上天有著其自身主宰規律的同時,積極主動地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堅定不移地守護著文化傳承的崇高信念。這種深邃且高遠的對命運的思考,讓我們深刻地領悟到,在面對生活中的諸多風雲變幻和無常莫測時,應當保持內心的平和寧靜、波瀾不驚與堅定不移。
3. 信念的磅礴偉力
孔子始終矢志不渝地堅信,只要上天無意讓文化就此泯滅,匡地之人便無法對他造成實質性的傷害。這種強大無匹的信念,宛如一座高聳入雲、堅不可摧的精神支柱,有力地支撐著他在困境中保持沉著冷靜、鎮定自若和從容不迫。信念,作為一種強大無比的精神驅動力,能夠賦予我們在艱難險阻面前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勇氣和力量,讓我們能夠勇往直前、披荊斬棘,永不退縮。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竭盡全力地培育和樹立堅定不移、牢不可破的信念,為實現自身的價值目標和崇高理想提供源源不斷、永不幹涸的強大動力。
4. 自信與使命感的完美交融
孔子所展現出的自信,絕非是盲目自大和妄自尊大,而是深深植根於他對文化的深邃理解和精準洞察,以及對自身所肩負使命的清晰認識和堅定擔當。他強烈的使命感使他的內心充盈著自信的磅礴力量,而這份自信又進一步激勵和促使他更加剛毅果敢地履行自己的神聖使命。這深刻地提醒著我們,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要將自信建立在對自身存在價值和社會責任的準確把握與深刻領悟之上,以強烈的使命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