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下赫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章 來自內地的投稿(求追讀),都重生了誰還追妻啊,樓下赫本,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香港,《明報》本部。
自從上市計劃啟動,為了讓公司盈率翻倍,在金庸的示意下,各種徵文活動在全球華人群體中展開,千字50元的稿酬價格也是讓不少文人趨之若鶩。
以至於整個報社本部的編輯全都在這段時間異常忙碌。
不過海量的稿件中,大多數人的水平並不達標,只是碰碰運氣,想海選出精品稿件,其實難上加難,大多數情況下,報社想要獲得精品稿件,一般都會向知名作者進行約稿。
但這並不能說明徵文活動沒有用,民間也有高人在,那麼多知名作者最開始也都是籍籍無名,都是從第一次投稿中逐漸成名。
作為審讀編輯,曾成寶負責各種投稿文章的校驗和查漏補缺。
自從徵文活動釋出以來,他每天的工作量都翻了倍,一天最少要審讀三十篇稿件。
而大多數情況下,曾成寶都是先閱讀個前十章,確定具備一定的商業價值後,然後才會著重給出審讀意見,過審的話就會直接送進總編室,讓金庸老先生負責最後登報與否。
報社投稿一共有一審、二審和三審,曾成寶是審讀編輯的同時,也是一位副主編,他所要負責的環節就是三審。
三審的工作量是每日三十篇稿件起步,這就說明一審、二審所要過濾的稿件都還要更多。
而在眾多稿件中,一個筆力硬朗,明顯不同於其他文章的稿件出現在曾成寶面前。
“明朝那些事兒?”
曾成寶有些驚奇,首先香港作家在寫作時是沒有什麼兒化音的,這種語氣助詞大多數情況下只會出現在內地,除此之外,這部作品不僅大多數文字都是手寫,而且還是簡體字。
這就很能說明情況了。
“內地的作家……”
曾成寶有些好奇起來,《明報》不是沒收到過內地來的稿件,但卻極為稀有,而且很多稿件文筆和情節內容都不太符合《明報》的收錄標準,大多數情況下,《明報》登載的白話文,都是來自臺灣作家的投稿。
“寫明朝的,內地歷史厚重,文學博大精深,在這方面不管是文字和影響,表現的都相對大氣。”
曾成寶攤開稿件,從第一章開始看起。
“一切的事情都從1328年的那個夜晚開始,農民朱五四的妻子陳氏生下了一個男嬰,大家都知道了,這個男嬰就是後來的朱元璋。”
“此時的中國,正在極其腐敗的元王朝的統治下,那些來自蒙古的征服者似乎不認為在自己統治下的老百姓是人,他們甚至經常考慮把這些佔地方的傢伙都殺掉,然後把土地用來放牧,從賦稅到徭役,只要是人能想出來的科目,都能用來收錢,過節要收‘過節錢’、幹活有‘常例錢’、打官司有‘公事錢’,怕了吧,那我不出去還不行嗎?不幹事還不行嗎?那也不行,平白無故也要錢,要收‘撒花錢’,服了吧。”
“1344年是一個有特殊意義的年份,在這一年,上天終於準備拋棄元了,他給中國帶來了兩個災難,同時也給元挖了一個墓坑,並寫好了墓誌銘: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他想的很周到,還為元準備了一個填土的人:朱重八。”
“……”
曾成寶原本想一目十行的審讀,但讀著讀著眼睛就被吸引了,雖然簡體字看著有些彆扭,但勝在筆者的筆力和文字功底實在太強,讓他看的很舒服,閱讀過程中也基本沒有閱讀障礙,甚至讓他下意識沉浸在筆者對元明朝的描述當中。
等他再抬頭,已經是四十多分鐘過去,時間在閱讀過程中被無限弱化,讓曾成寶絲毫感覺不到其流逝。
“寫的真不錯,竟然沒有讓我覺得歷史枯燥,而且語言風趣,通俗易懂,真是一部極好的明史普及書。”
“不過,這些描述,真的都是正史嗎?”
雖然在作品前言位置,作者林書平先生聲稱參考了《明實錄》、《明通鑑》、《明史》、《明史紀事本末》等二十餘種明代史料和筆記雜談,但根據曾成寶對明朝的瞭解,事實上好像還是有些出入的。
畢竟是《明報》的審讀編輯,而總編金庸更是酷愛書寫大明朝的故事,建立的報刊更是直接命名“明報”,公司員工自然也都對明朝歷史有一定研究。
在擔任編輯期間,曾成寶也經常會創作一些文章,也寫過以明朝歷史為背景的小說作品,但《明朝那些事兒》對於各種明朝人物細節的描述,堪稱令人髮指,一些事件的描述,就彷彿作者本人就在現場,讓人情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