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下赫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章 《明報》(求追讀),都重生了誰還追妻啊,樓下赫本,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林書平想寫《明朝那些事兒》不能說是臨時起意,而是發展計劃中的一環。

鵝城臨近香港,各種香港資訊都能第一時間感受到。

而在這幾天他購買回來的一些報紙中,就有著名小說家金庸先生投資創立的香港報紙——《明報》。

《明報》如今在香港具有很高的清譽和盛名,日銷量已經超過11萬份,並且增幅潛力巨大,預計明年能超過20萬份,已然成為香港歷史最悠久、最權威、銷量最大且最具影響力的娛樂週刊之一,年盈利額破五千萬。

近兩年金庸還放出風聲,準備聯合名下出版社,成立報業集團,意圖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

而為了能做出漂亮的業績,《明報》在最近開始向全球華人作者徵稿,希望吸引全球華人作家投稿,基本上是來者不拒,而且只要被採納,一概千字50稿酬起。

千字50在香港各大報業和出版社都已經算是中等實力作家的報價,更何況是《明報》,這被很多人視為金庸為數不多的一次慷慨動作了,因此這則訊息一出,就吸引了全港作家的踴躍投稿,甚至吸引了一些人氣作家的目光。

要知道,《明報》的專欄版在這個時代極有江湖地位。

大報低酬,仍然趨之者眾。

畢竟在《明報》開專欄,是身份的象徵。

而只要在《明報》開過專欄,那還怕日後賺不到錢嗎?

林書平前兩天也看到了這則訊息。

因為意圖上市,所以金庸定的要求是《明報》的盈利額度要在兩年內翻一倍,也就是做到純收入破億港元為止,這樣的話成功上市的機會才會更大一些。

而想要盈利額翻番,所需求的自然全都要是高質量稿件。

林書平看到這則訊息後,當時就想憑藉著自己前世常年泡在圖書館的功底,以及數不盡的小說創意,在《明報》賺取一些生活費。

但其實賺錢還是其次。

如果成功,他林書平的名氣在香港文壇也能開啟。

屆時以點帶線,結交香港一些中產人脈應該是輕而易舉的。

當下的香港中低收入者月薪基本在三千元到六千元左右,而中產月薪平均在八千到一萬二以上,這樣的收入放在內地是碾壓的,所以現階段如果有可能,林書平還是想要通關去香港見識一番這個時代的金融港。

不過通關需要身份證明,而身份證明目前又難以解決,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逃港者。

但倘若成為《明報》的供稿作者,往來香港內地之間大概就要容易許多了。

而《明朝那些事兒》就是林書平想要供稿給《明報》的作品。

這是他深思熟慮後的結果,畢竟他前世是戰地記者,寫稿件是手到擒來,哪怕把記憶裡那些頂級作品的劇情複寫一遍,也未嘗不可。

但類似餘華和劉震雲這些大佬的頂級文筆,他卻是模仿不出來的。

再者說《明報》也不太接受《活著》、《一地雞毛》這樣的作品,反倒更能接受張小嫻、亦舒這樣的作者文筆,可關鍵是張小嫻、亦舒現本就全都是《明報》的專欄作者,而且現在這個階段這兩位的寫作高峰期已經過去,該出版的作品都出版了,留給林書平可借鑑的作品並不多。

所以他的目光就放在了90年代後的作品上面。

他日後並不打算以此為業,所以思來想去,覺得《明朝那些事兒》這部作品就非常合適投稿《明報》。

這部作品2006年3月連載於天涯社群,作者以詼諧的文筆和寫小說的思路,為廣大網友們徐徐講述了明朝年間的那些事兒,從朱元璋到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橫跨三百年的時間,總創作七本,每本大概三十多萬字。

而《明朝那些事兒》也創下了一系列的出版神話,總銷量超過一千萬冊,獲譽無數,在2007年到2008年,連續兩年獲得系列暢銷書第一名,該系列作品也被譯為日、韓、英等多國文字出版發行。

前世林書平把《明朝那些事兒》翻來覆去的閱讀觀看,他至今還記得讀完整套圖書時那種悵然若失的感覺。

因此林書平便決定模仿當年明月的筆鋒,寫下明朝那些事兒。

等寫完了手中的稿子,林書平伸了個懶腰,結果不小心就碰到了身後的宋時弦。

宋時弦正看得入神,林書平一伸手直接碰到了她的胸腹之間,今日的宋時弦穿著緊身碎花毛衣,少女特有的青春曲線畢露,僅僅這麼擦拭而過了一下,雖然林書平並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復甦:輟學的我,吃成了戰神

滄海桑田

西幻女配靠學習飛昇了

胡椒愛吃魚

逆世重修,回到妻女死亡前

扮陽吃虎

在文野建立腦葉學院

塔爾雅

火紅年代:手搓戰機到院士

火紅年代一俗人

幻世之刺客傳說

暗舞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