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下赫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4章 倪匡(求追讀),都重生了誰還追妻啊,樓下赫本,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香港,《明報》本部。
下午三點,時年64歲的金庸,拎著黑色公文包,來到明報大廈七樓辦公室。
而此刻在辦公室裡,老朋友倪匡已經等候多時。
作為當代香港文壇最傑出最暢銷的作家之一,倪匡如今也是香港作家協會的會長,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就是科幻小說衛斯理系列。
他與金庸、蔡瀾、黃沾也並稱為香港文化界四大才子。
而倪匡出道以來大多數的作品,不僅都在《明報》連載,也在明窗出版社出版,因此和金庸的關係很要好。
不僅如此,他還邀請親妹妹倪亦舒為《明報》撰稿,倪亦舒就是當代大名鼎鼎的女作家亦舒。
今日倪匡來找金庸,是為了新書的事情。
他在《明報》連載的衛斯理系列之《背叛》即將完結,而新作《鬼混》僅僅只有一點想法,今日來也是為了當面跟金庸聊聊,確認一下新書創作方向。
不過他剛來沒多久,就被金庸辦公桌前的一份報紙吸引了。
那是前兩天剛剛釋出的《明報》新刊,其中除了自己的衛斯理專欄之外,他還發現了一部名叫《明朝那些事》的歷史小說,就是這部小說,讓他一看就是將近一個小時。
倪匡本身也是酷愛閱讀武俠小說的,尤其愛讀金庸筆下的小說,如果不是金庸珠玉在前,他也感覺到自己的實力,在武俠小說的創作上肯定遠遠不及對方,那他也不會另闢奇徑,去選擇創作當下市場很冷門的科幻題材。
好在這條路讓他闖出了門道。
也正因為喜歡閱讀武俠小說,所以他對中國各朝各代的事情門清。
但在閱讀《明朝那些事》這部小說時,他竟然發現以前熟知的、陌生的明朝歷史,在這部小說裡竟然都被掰開揉碎的講解,並且還是以小說創作的手法全部寫出來的。
“看法新穎,筆力深厚,知識淵博,這林先生……絕對是一位歷史學大佬啊!”
倪匡嘖嘖稱奇:“怪不得《明報》最近賣脫銷。”
此時金庸剛好拎著公文包進來,倪匡當即便指著報紙上的名字說道:“查大俠,這位林先生是從哪裡挖來的大神?能把歷史寫的如此有趣而通俗易懂,這絕對不是一般作家能辦得到的。”
金庸聞聽此言,臉色古怪。
他把公文包放在辦公桌前,心底也逐漸理解了。
此刻的倪匡,就像是自己第一次閱讀到《明朝那些事》的感受一模一樣,總覺得這位林先生是一位名牌大學的歷史學教授,但實際上呢,不過是一位十八九歲的俊逸少年!
看著倪匡認真的態度,金庸感到好笑,“林先生並非是一位歷史學的專家,而是一個內地青年,嗯,與其說是青年,不如稱之謂少年,因為他才剛剛十八歲。”
倪匡滿臉震驚,低頭看了看手中的報紙,久久沒有言語。
“這就叫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金庸笑道:“這世上是不乏有真正的天才存在的,比如阿匡你,我覺得剛來香港時的你,跟這位林先生一樣,學富五車,才華橫溢,當年你那部《活埋》橫空出世,可是震驚了整個香港文壇的。”
倪匡回過神來,連道兩聲慚愧。
當年他在內地犯了事兒,一路逃難到香港,原本只在一家染料廠裡苟延殘喘,期間聽聞寫文章能賺錢,於是便拿起筆來連夜向香港《真報》投稿。
結果他過硬的文筆和溢位的才華,直接被《真報》管理層看中,破格給予錄用,不僅文章被採納,也先後在《真報》任工友、校對、助理編輯、記者與政論專欄作家。
而他創作的第一部關於“土改”的小說《活埋》,在香港工商日報發表後,就名聲大噪。
這也引起了金庸的注意。
兩人亦師亦友的通訊了許多年,後來《明報》創刊,倪匡力挺友人,直接成為了《明報》專欄作家,不僅如此,他還把自己的妹妹亦舒喊來加入支援。
因此兩人之間的關係,也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友人。
“這一代的年輕人厲害啊!”
倪匡感慨,回憶又穿梭過去,忍不住說道:“內地那樣的環境能誕生如此奇才,也不是易事。”
金庸眨眨眼:“你我都是從內地來的,特別是你,更是新中國成立後過來的,中國地大物博,像金庸與倪匡之流,怕是不勝列舉,只是你我比較幸運,有機會立足香港,施展抱負,這是運氣,但有時候運氣也是一種實力。”
“所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